一湾碧水穿城过

——张湾区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小记
日期: 2024-04-26 08:18:07
来源: 十堰日报

4月19日,张湾区枧堰沟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指挥部工作人员来到花果街道蔡家村,推广普及垃圾分类方法,并为每家每户发放垃圾分类桶。该村实行垃圾分类后,每日运出去处理的垃圾减少到只有原来的20%,其余的垃圾可在村里进行循环利用以及无害化处理。

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以来,张湾区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以生态修复和污染防治为重点,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巩固提升、污染治理、循环产业等项目建设,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水网,确保水生态安全。

枧堰沟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效显著

多措并举探索流域治理新路径

近日,在张湾区花果街道蔡家村,村民们在刚刚修整完的脱氮沟表面种植大豆。通过种植豆科的固氮植物,利用植物根瘤菌吸收空气中的氮气,减少氮肥的投入,从而减少水中的含氮量,提升水质。

据悉,枧堰沟小流域位于花果街道南部,河流总长约28.69公里,流域总面积约34.93平方公里,是丹江口水库重要水源犟河的支流。

农业生产、生活污水的排放都会造成水体氮、磷超标,解决氮、磷污染是全球水污染防治的共同难题。为确保“一库碧水永续北送”,今年以来,张湾区在枧堰沟小流域综合治理中,积极探索新路径,利用十堰市与华中农业大学联合研发的脱氮技术,在河道两旁设置脱氮沟,将配比的锯末、生物菌剂填充在沟渠中,利用硝化和反硝化细菌把地下潜流中的硝态氮转化为氮气,再通过种植固氮植物,吸收空气中的氮气,达到降低氮排放的目的。截至目前,枧堰沟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已修建脱氮沟1000米,种植豆类固氮植物3亩。

下一步,枧堰沟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将建设生物固氮、脱氮沟项目12处,总长约4000米,实现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全覆盖。

雨污分流净化城市“血脉”

近两年,张湾区坚持源头治理和系统治理思路,扎实开展支沟治理,实施管网更新修复,规范居民排污口接入,推进支沟沿线雨污分流,科学治水,精准控污,以“支沟净”“小河清”,确保“一库碧水永续北送”。

张湾区红卫街道小周家沟沿线,几年前还是东风公司60厂的老厂区,由于排水管网老旧破损,一到下雨天,管网“超负荷”工作,就会出现雨污合流的情况。如今,通过支沟治理,这个人们曾经不敢靠近的地方,成了居民茶余饭后散步的“打卡地”。

完善雨污分流管网,改善沿线水质状况,打造“河畅、水清、景美、岸绿”的生态环境。去年7月份以来,张湾区通过一沟一策、一图一档,加强对辖区神定河、犟河流域39条支沟的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守牢水安全底线。截至目前,张湾区已完成12条支沟治理工作。

下一步,该区将加快雨污分流治理项目推进,坚持支沟治理长效管护两手抓、两手硬,确保污水入管、雨水入河,不断夯实水质稳定提升的基础。

开展保水护水志愿服务活动

全民行动守护每一条河流

方滩乡方滩村村民温红清是张湾区“湾清清”保水护水志愿服务队队员,这几天,他在堵河边巡线的次数,由原来一天一次改为了一天两次。

温红清经营了一家农家乐。这两年,随着小流域综合治理和乡村振兴项目的推进,堵河两岸生态持续改善,方滩乡已经成为十堰市民近郊游的首选地。

在张湾区方滩乡方滩村像温红清这样的“湾清清”保水护水志愿者就有24名。近年来,张湾区始终把保水护水作为第一政治任务,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依托“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党员干部、志愿者联动制度,筑牢保水护水坚固防线,着力打造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丽张湾“生态画卷”。

目前,全区守水护水志愿者已经有7万余人。下一步,该区还将进一步引导广大群众参与守水护水,争做环境保护的关注者、实践者、推动者和监督者。

守水护水不仅需要人力,还需要科技的加持。去年,张湾区建立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通过集水质监测、空气质量监测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数字化、可视化平台,以卫星遥感技术为支撑,采用无人机高低空巡航、视频监控和干部群众、志愿者巡逻等多种手段,对辖区发现的问题进行主动监测、自动分析和智能预警,初步形成“天上看、空中探、地面查”的“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管网络。(特约记者 叶航)

编辑:闻佳慧

责编:陈玉

方针政策权威发布,网上问政快速回应,最新资讯随时掌握。
十堰发布
  • 欢迎关注十堰政府网官方微信“十堰发布”
  • ① 打开微信——发现——扫一扫,扫描左侧的微信二维码关注。
  • ② 打开微信——通讯录——右上角“添加”,搜索“十堰发布”“syfb0719”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