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沙沟村垃圾分类经验”系列报道①“消失”的垃圾

日期: 2023-02-06 08:46:15
来源: 十堰日报

编者按:垃圾分类是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也是在农村地区深入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的重要切入点。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郧西县关防乡沙沟村垃圾分类蔚然成风,并形成“沙沟”经验。即日起,十堰日报推出“探寻沙沟村垃圾分类经验”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2月2日,雪中的郧西县关防乡沙沟村平添几分素雅之美。行走在这个坐拥山水田园的古朴村落,周遭的环境显得格外干净整洁,见不到一点果皮纸屑。在居民区,竟然一个公共垃圾桶都没有。

在村委会门前一排居民楼楼梯口,三五村民正围坐在一起。见记者称赞“村里环境真干净”,大家不约而同地应声道:“因为我们垃圾分类做得好。”想来这样的称赞他们此前经常听到。村民王顺应热情地把记者带进他家里。“你看,我们每家每户都有两个颜色的垃圾桶,会烂的垃圾放绿桶,不会烂的垃圾放灰桶,有毒有害垃圾单独放袋子……”关于垃圾分类的“口诀”王顺应随口而出。

在不少城市推行垃圾分类尚且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地处鄂西北深山的沙沟村何以实现垃圾分类落地见效?

“垃圾分类难,不分类更难。”提起垃圾分类的起始,沙沟村党支部书记卢从信感慨万千。该村是鄂陕边界的“网红村”,秀美的田园风光吸引众多游客慕名而来,但几年前外地游客马永清一句“美中不足的是随地堆放的垃圾让人觉得有点膈应”,深深地刺痛了他。“旅游要想发展好,环境必须跟得上。”自那时起,卢从信便带领村委会一班人开始学习和探索垃圾分类,并于2019年底在全村正式启动垃圾分类工作。经过3年多的实践和完善,最终形成了如今的沙沟村垃圾分类“两类四分法”经验。

所谓“两类四分法”,即撤销全村公共垃圾桶,为每家每户配置一个绿色垃圾桶和一个灰色垃圾桶,村民按照“可腐烂”和“不可腐烂”两类对自家生活垃圾进行初次分类,之后由保洁员上门收集,运往该村垃圾处理中心,再按“能埋的”“能卖的”“能烧的”“有害的”四种形态细分。“能埋的”为可腐烂垃圾,占村民家庭生活垃圾总量的60%以上,这些垃圾会统一清运到堆肥房发酵还田;“能卖的”为可回收垃圾,通过回收变废为宝;“能烧的”为其它生活垃圾,实行无害化焚烧处理;“有害的”为废弃电池、荧光灯等垃圾,需送往专业机构处理。

“‘两类四分法’分类规则通俗易懂,群众易掌握、易操作,不仅促成垃圾分类落地见效,还实现了垃圾处理资源化、减量化、无毒化‘三化’效果,可实现垃圾源头减量50%以上,可回收物回收率达90%以上,年堆肥20万吨左右……”卢从信介绍完后笑着问记者:“现在你知道我们村居民区为啥没有一个垃圾桶,而全村环境卫生却这么好了吧?”

得益于垃圾分类“两类四分法”的成功实施,近年来,沙沟村分别获得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湖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创建工作先进村等荣誉称号。(记者 毛以国 通讯员 何世伟)

短评

找准路径敢想敢干

杨超

走访沙沟村,这里的村容村貌让人惊讶。很难想象,在不少城市都尚未推行到位的垃圾分类工作,竟在这个小山村得到落实,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沙沟村为什么行?值得我们思考。

生产生活垃圾处理一直是农村地区的“老大难”问题,过去的沙沟村同样被这一问题困扰。好的卫生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基本前提。作为郧西县全域旅游的重要一环,“田园沙沟”对环境卫生的要求更高。如何改变落后面貌,促进旅游业发展?该村把垃圾分类作为农村环境整治的主抓手,结合本村实际,全面推行垃圾分类“两类四分法”。沙沟村的经验告诉我们,敢想才能敢干,农村垃圾分类虽然存在基础设施不全、清运不便等困难,但同时也具有范围较小、易于管理等优势,要把眼界放得更宽一些、把标准定得更高一些,跳出农村看农村、跳出十堰看十堰,下定决心、大胆去干;敢干还要会干,要综合考量环境特点、基础设施、居民生活习惯等因素,坚持因地制宜,探索适合本地区实际的垃圾分类方法,让群众易掌握、易操作,确保垃圾分类能落地、可见效。

责任编辑: 段凌霄
方针政策权威发布,网上问政快速回应,最新资讯随时掌握。
十堰发布
  • 欢迎关注十堰政府网官方微信“十堰发布”
  • ① 打开微信——发现——扫一扫,扫描左侧的微信二维码关注。
  • ② 打开微信——通讯录——右上角“添加”,搜索“十堰发布”“syfb0719”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