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十堰市县域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索引号
000014349/2022-20537
主题分类
政务公开
发文日期
2022年03月21日 11:13:30
发布机构
市人民政府
文号
十政发〔2022〕14号

十政发〔2022〕14号

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十堰市县域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

现将《十堰市县域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2022年3月21日


十堰市县域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

一、“十三五”十堰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十三五”时期,是县域经济调结构、稳增速、换理念、推转型的时期,全市县域经济克服了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实现了中高速增长,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至“十三五”末,县域生产总值接近860亿元,期间年均增速达到9%,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

(一)主要成就

1.经济总量提高,发展实力提升。一是主要指标保持较快增长。2020年,全市县域(含郧阳区,下同)完成GDP为859亿元,比2015年增长54.5%,年均增长9%;完成工业总产值809亿元,比2015年增长25.4%,年均增长4.6%。二是县域经济对全市经济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县域GDP占全市GDP比重由2015年的42.8%上升到2020年的44.8%。三是县域经济实力逐步提升。丹江口市GDP达到270亿元,郧阳区GDP达到168亿元;房县、竹山县GDP分别达到121亿元和117亿元;郧西县GDP达到95亿元、竹溪县GDP达到88亿元。丹江口市、郧阳区、房县、竹山县、竹溪县、郧西县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达到9.1亿元、7.8亿元、5.9亿元、4.95亿元、3.9亿元、3.8亿元。

2.经济结构优化,发展质量提高。一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县域GDP三次产业比例由2015年的22.6:41.8:35.6,调整为21.5:33:45.5,其中第一产业比重比2015年降低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降低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升10个百分点。二是绿色发展成为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十三五”期间,关停、淘汰高污染、高耗能企业以及影响生态环境的矿山开采等企业500余家,引进了一批高新技术制造和循环经济发展项目。县域单位地表水达到或好于三类水体比例均为100%,万元GDP能耗降低率在10%以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大幅增加。新经济新业态不断涌现,发展动能加快转换。“智慧十堰”建设加快推进,县域城区4G网络覆盖率达100%,行政村和自然村4G网络覆盖率达100%,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51.3%。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全面推进“湖北乡村淘宝”发展,县域开设村淘点400余个,6个县市区全部成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

3.投入力度加大,发展后劲增强。县域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4358亿元,比“十二五”累计增加1429亿元。招商引资总额达到370亿元,比2015年增长28%,年均增长5%。通过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培育发展了一批新型产业和一批重大增长点项目。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厨卫设备制造以及绿色食品等产业成为县域经济新的重点支撑产业,部分项目填补了地方行业空白,助推了全市经济转型升级。鑫资循环经济产业园、华林杭萧绿色装配式建筑产业园一期全面投产,华彬矿泉水、精细医药化工、万润新能源材料、农夫山泉丹江第二和第三工厂、共同生物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茶叶、食用菌等一大批特色产业规模逐步壮大,成为县域经济重要增长点。

4.平台不断完善,产业集聚加快。各县(市、区)着力推动开发区(工业园)建设,开发区面积达到16.3平方公里,现有企业1800余家,规模工业总产值、招商引资总额、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税收总额分别达到618亿元、188亿元、287亿元、23亿元,比2015年分别增长96.3%、28%、45.4%、93.4%。郧阳区经济开发区与张湾工业新区加快创建国家高新区,六里坪工业园融入十堰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统筹发展,扩能升级加快。丹江口市开发区内规上企业、亿元企业数分别达到173家、121家,工业产值达到335亿元,占该市工业比重达85%。郧阳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规模企业达到110家,规上工业总产值230亿元,占郧阳区规模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85%。房县、竹山县、竹溪县、郧西县开发区(工业园区)实际开发面积比2015年增加近1倍,规模工业产值占比均超过70%。

5.脱贫攻坚如期完成,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十三五”时期,全市县域围绕脱贫攻坚,加大交通、电力、农田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投资,易地扶贫、危房改造、农村“厕所革命”等专项工程的实施,民生福祉大为改善。2019年底,全市六个县(市、区)全部脱贫摘帽。2020年,县域城镇化率达到47%,比2015年提高5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单位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纯收入分别达到29802元和11367元,年均分别增长8%以上。中心镇、重点乡镇城镇化明显提升,涌现出一批生态新城、特色产业小镇、文化旅游名镇和美丽乡村。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三五”期间,我市县域经济虽然取得较大的发展成效,但存在的问题、短板仍然较多。

1.经济规模小,发展水平低。2020年,全省县域GDP过500亿元的县市区增加到16个,黄陂区、江夏区、新洲区、仙桃市、超过800亿元。我市丹江口市GDP270亿元、郧阳区168亿元、房县120亿元、竹山县117亿元,郧西县、竹溪县分别只有95亿元和88亿元,不到100亿元。十堰县域单位县均GDP只有143亿元,与全省县均320亿元少177亿元,与三类县县均155亿元少12亿元,县均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只有5.9亿元,比全省平均水平11.9亿元少6亿元。

2.创新能力弱,新经济发展慢。一是科技投入少,创新能力低。截至2020年底,县域高新技术企业106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13.51亿元,占县域GDP比重只有13.2%,低于全市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十堰县域刚从国家级贫困县整体出列,县级财政支持科技创新发展能力较弱。最近从沿海产业转移的纺织、电子信息、卫浴产业大多科技含量较低。传统产业、特色资源产业主要以初级加工、中间产品加工为主,高科技产品,高端产品占比较低。

3.农业经济占比较高,加工业发展不够。“三农”基础薄弱,环境约束突出,家庭小农经济占比较高。受山多地少且土地不成规模,旱涝灾害频发等自然环境较差影响,农业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水平较低。县域第一产业比重仍然在20%以上,第二产业比重偏低,仅有33%,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7个百分点。农产品加工品种多、规模小、层次浅、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2020年规模农产品加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只有78.5%,比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例203%低124个百分点。全省县域最高的是京山市比例达到445%,三类县中最高的是恩施市234%,十堰的县域农产品加工比例丹江口市132.5%、郧阳区117.3%、竹山县45.4%、房县41.5%、郧西县26.4%、竹溪县26.7%。

4.基础设施相对滞后,要素保障水平不高。竹房城镇带高速公路地方政府贷款修建,还债压力大,通行费高于其他高速通行费1倍左右,本来就是偏远地区,人口密度小,缺乏现代化的物流企业,造成物流成本大大高于其他地区,发展经济劣势突出。县域刚刚整体走出贫困,经济实体以中小微企业为主,利润普遍偏低,抗风险能力弱,缺少有竞争实力的龙头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普遍存在,招工难与用工荒同时存在。竹房城镇带及郧西还未通天然气管网,仍然存在用气难、用气贵现象。

二、“十四五”县域经济发展面临形势

(一)面临的主要挑战

1.国际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受世界贸易保护主义上升、新冠

肺炎长时间流行等因素影响,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中小企业出口市场急剧下滑。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对中国科技企业的打压限制,高关税带来贸易摩擦加剧。外资企业从中国内地向东南亚迁移趋势增大,县域经济招商引资难度加剧。

2.地区之间竞争更加激烈。各地为推动发展,在招商引资、人才引进、资源要素争取等方面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我市县域刚刚脱贫进入小康,各县级政府能够自主投入的资源有限,政策的针对性、吸引力较差,与发达富裕地区相比竞争力偏低。

3.转型创新发展任务艰巨。十堰属于国家限制开发功能区,又属于湖北省偏远山区,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县域工业化、城镇化率相对较低,县域人才及劳动力外流严重,创新创业动力不足,招商引资难度较大,经济实体单位培育相比其他区域难度更大。“十三五”期间,受淘汰落后产能、出口市场萎缩影响,新进规工业企业少于退规企业。县域新兴产业企业培育正在成长中,规模企业培植任务艰巨,县域经济发展层次低,转型升级起步慢。

(二)“十四五”发展机遇

1.经济发展进入重大战略叠加期。国家“乡村振兴”“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汉江生态经济带、“中部崛起”和湖北“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深入实施,中央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县域作为协同发展的主战场、乡村振兴的主阵地,未来城乡要素、资源、产业等将深度融通融合,有利于十堰县域

经济加快优化结构、转换增长动能、实现突破发展。

2.软硬环境极大改善。“十三五”期间,县域全面实现了高速公路通车,与中心城区时间距离均在2小时以内,丹郧郧即将全部进入高铁时代,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逐步打破。供电保障能力快速提高,天然气管网正在向县域开发区延伸,4G信息网络农村全覆盖。5G网络、智慧城市、数字化政府服务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并逐步由中心城区向县域延伸。各县域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得到长足发展,土地平整、园区基础设施、标准厂房建设加快推进,营商环境极大优化。

3.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必将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主要环节上的“堵点”,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发展格局,产业链供应链重塑调整,将有力推动十堰县域经济深化改革创新,开拓更广阔发展空间。

三、“十四五”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一主三大五新”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为主攻方向,全要素、全产业链、全地域谋划、布局和发展县域经济,促进产业向绿色化、品牌化、集群化、高端化发展,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奋力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二)发展定位

1.积极发挥十堰中心城区“一核带动”作用。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汉江生态经济带、“襄十随神”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强化区域经济协作。发挥中心城区现代化汽车城和先进科教、现代服务业等优势资源和十堰经济“核心”“龙头”的地位,统筹带动丹郧郧和竹竹房多点联动发展、协调发展。

2.强化“两翼驱动”。推进汉江经济带、竹房城镇带建设提档升级,打造支撑全市高质量发展南北“两翼”新动能。以丹江口市、郧阳区、郧西县为重点,大力发展高端装备、清洁能源、新能源新材料、绿色建材、水产品开发、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建设现代新型智慧农业示范区,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建设国家战略水资源保障区。以竹山县、竹溪县、房县为重点的竹房城镇带依托秦巴特色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食品饮料、生物医药、轻工纺织、电子信息、厨卫设备制造以及现代农业和特色产业,积极打造城乡协同发展和乡村振兴示范区。

3.推进“多点联动”,建设“两山”实践创新发展示范区。大力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加强生态建设,加快绿色发展,积极开展“两山”实践创新先行示范区建设,倡导绿色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坚持点面支撑、全域发力、多点联动,大力推进县域经济补短板工程,推进因地制宜打造“一县一品”“一业一品”,致力打造新型工业强县、特色产业大县、魅力旅游名县和重点中心镇、特色小镇。

专栏1:重点产业布局

1、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丹江口市、郧阳区、郧西县):汽车及装备制造、食品饮料(水产品开发)、农产品加工产业、从沿海向内地转移的纺织服装、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农业、文化旅游、大健康产业。

2、十堰竹房城镇带(竹山县、竹溪县、房县):绿色食品饮料、生物医药、新型建材以及新能源、新材料,承接沿海转移的电子信息、轻工纺织、卫浴设备制造产业;生态农业、文化旅游、大健康产业。

3、重点建设一批先进制造业、新型特色产业集群和一批“种植养殖+加工+冷藏+集散物流+线上线下展销”现代化智慧化融合发展的链条式农业产业集群、产业园区。

(三)基本原则

1.坚持生态优先,高质量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立足资源优势,发挥比较优势,实现差异化发展;瞄准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抢占制高点,实现高质量发展。

2.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共享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推进以县城为重点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促进城乡居民创业增收,持续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农产品深加工为龙头,带动产业基地和农产品终端销售市场产业集群板块式发展,运用大数据推进“三农”现代化。用好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相互补充、相互协

调、相互促进,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3.坚持创新驱动,集群积聚发展。积极导入创新要素,提高要素供给质量,打造产业创新平台,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坚持全产业链谋划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以构建县域全产业链条为导向,紧盯重点产业,打通产业上下游,协同前后端,延伸产品链、技术链、服务链、市场链,围绕上中下游进行全产业链谋划布局和产业集群培育。

4.坚持全域谋划,全要素支撑。立足本地优势,突出全地域规划,实施精准化、差异化、个性化制定“一产一策”“一链一策”,加大产业培植力度,促进产业做大做强。实施全要素支撑,整合信息、人才、金融、土地、能源等资源要素,推动要素资源向主导产业、优势产业集中配置,支撑产业发展。开发区(工业园区)科学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明确开发边界和保护边界,实现功能合理布局。实施县城扩容提质升级行动,推进产城一体化发展,以带动全域高质量发展。

(四)主要目标

“十四五”县域经济发展总体目标:按照“做强县城、培育产业、提升质效”的基本思路,促进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不断提升,重点产业集群、块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鄂西省域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强力支撑。力争到2025年,全市县域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一主三大五新”产业体系基本完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活力后劲、社会民生等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生态

环境指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具体目标如下。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市县域经济(包括郧阳区)GDP占全市的比重达到50%以上,县域工业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40%左右。打造新型工业强县、特色产业大县、魅力旅游名县。丹江口市、郧阳区力争进入全省三类县前五名,进入全省强县(市、区)行列,冲刺中部百强县(市、区),房县、郧西县、竹山县、竹溪县力争进入三类县前10位。

发展质量明显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二产业比重达到40%左右,第三产业比重达到50%以上,第一产业比重降为10%左右,县域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18%左右。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单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逐年下降。地表水达到或好于三类水体比例达到100%。

民生保障明显提高。县域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速基本保持一致,县域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县域社会治理能力显著增强。

专栏2:“十四五”十堰县域经济社会主要目标指标

序号

类别

指    标

2020年

2025年

年均增幅

1

经济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858.6

1380

10%

2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36.4

58

10%

3

规模工业增加值(亿元)

209

336

10%

4

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的比重(%)

44.8

50

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

5

创新转型

高新技术企业(家)

106

156

年均增加10家

6

高新技术增加值占GDP比重

13.2%

18%左右

年均增加1个百分点

7

规上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24.3%

30%

年均增加1.2个百分点

8

民生福祉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47

52

年均增加1个百分点

9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

——

——

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速保持基本一致

10

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元)

——

——

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速保持基本一致

11

生态文明

单位GDP能耗消耗降低(%)

——

——

完成省定目标

12

单位用地降低(%)

——

——

完成省定目标

13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

——

完成省定目标

14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三类水体比例(%)

100

100

完成省定目标

四、主要任务

(一)推进开放共享发展,融入区域一体化

县域经济围绕全国和全省长江经济带、汉江经济带、“襄十随神”城市群等区域发展规划,依据地域特色,差异化选择主导产业、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市中心城区以汽车产业为主导,县域以特色优势产业为主导,以大旅游、大健康、大生态产业为支撑,着力把绿色食品、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集群作为融入区域发展建设的结合点,利用区域内共同资源,培育核心龙头企业,共同打造区域内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丹江口市以湖北“丹河谷”组团、丹郧郧汉江带打造十堰县域经济和“丹河谷”发展龙头,建设十堰副市域中心城市,冲刺中国百强;房县打造“竹房神保”、竹房城镇带城乡融合发展龙头,建设十堰副市域中心城市;郧阳区建设十堰汉江新城,打造链接“丹郧郧”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重要节点区域,冲刺中部百强;竹山县、竹溪县打造“竹房神保”绿色发展示范区、湖北创新发展示范县;郧西县推进创建湖北清洁能源大县、湖北创新发展示范县、建设链接湖北“一江两山”和链接中国西北重要旅游节点区域,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二)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抢抓国家新发展格局构建带来系列政策叠加机遇,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逐步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集群集聚的新型工业发展格局。发挥十堰中心地域优势和沿海地区产业集中转移趋势,积极承接适宜本地发展的制造产业,建设产业转移示范基地。抢抓大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大发展的机遇,建设一批新型装备制造(汽车、新能源动力设备、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等)、大健康(医药制造、中药材加工、保健食品、医疗防护物资等)、绿色食品、新型建材等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产业链条。加大重点产业、特色产业培育力度,打造“一县一品”““一业一品”,做到一个县域聚焦1—2个骨干产业或品牌、一个乡镇或村一个主打产品,举全县(市、区)、全乡(镇)、全村之力,全生产要素保障供给。以新型工业化推进产业集群化、系列化发展,做强做大县域主导产业、骨干支撑产业、板块经济。

专栏3:重点产业链、产业集群

一、重点新型制造产业链、产业集群

1、丹江口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湖北一专专用车产业链、新能源设备制造等产业链;生物医药(激素原料药)产业链,水资源加工产业集群及农夫山泉饮料产业链。

2、郧阳区: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专用车、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链;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链;新型建材(绿色建筑模块、黄姜石及大理石系列开发)产业链、食用菌、油橄榄等产业链等。

3、郧西县:新能源商用车和新能源设备制造产业链,清洁能源(水力发电、光伏发电、风力发电、钒材料储能电站、抽水蓄能电站等)产业链,绿色建材产业集群、生态农业及大健康产业集群。

4、房县:资源再生利用(再生铅、铜、铝等)循环经济产业链;新型建材及厨卫设备制造产业集群、大生态健康产业集群(生物医药、绿色食品及黄酒、食用菌产业链)、纺织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5、竹山: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及茶叶产业链,绿松石产业集群、中药材及林产医药化工原料提取产业链、卫浴产业和电子信息及轻工纺织产业集群。

6、竹溪:大健康、大生态产业集群(生物医药及精细医药化工原料药及中药材产业链、绿色食品饮料产业链),电子信息和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电解电容产业链等。

二、重点生态农业产业链

1、茶叶产业链;2、食用菌产业链;3、木本油料(油橄榄、核桃、油茶、油牡丹等)产业链;4、林果(柑橘、猕猴桃等)产业链;5、水饮料(黄酒、白酒、纯净水、矿泉水)产业链;6、中药材产业链。

(三)推进产城融合,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

围绕壮大县域经济,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县域省级开发区(工业园区)扩规扩容力度,加大园区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和循环改造,推进特色产业小镇建设,将开发区(工业园区)作为县城一体化发展的一部分,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发展,持续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围绕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市场主体,推动产业、人口、要素向县城、中心集镇、开发区(工业园区)聚集,加快产城融合式新型城镇化发展。支持郧阳经济开发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与张湾工业新区联合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打造十堰汉江新城,支持丹江口市经济开发区、郧西工业园区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开发区,加快推进六里坪工业园与十堰经济开发区、茅箭东城开发区联合建设十堰市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十堰东部新城”。建设2个500亿级开发区、1个300亿级、3个200亿级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

推进特色产业小镇建设。按照区域产业布局,协同打造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创建一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制造业强镇、农产品加工名镇、旅游名镇、商贸名镇、健康养生等特色小镇。

专栏4:“十四五”县域规模百亿级开发区(工业园区)规划

1

500亿级经济开发区:丹江口经济开发区、十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原省级十堰(郧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

300亿级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房县工业园区

3

200亿级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竹山县经济开发区、竹溪县工业园区、郧西县工业园区

(四)强化主体培育,壮大发展底盘

全产业、多层次培育市场主体。激发市场活力,梯次培育“四上企业”,推动中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增量持续扩大。统筹“育大”和“强小”,加大大型企业招引培育力度,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培育扶持上市后备企业,支持企业进军资本市场。完善中小企业上市培育机制,加强政策对接、资本对接、转板对接等专项辅导服务。对上市挂牌成功、发行债券的企业,在省级奖励的基础上,市县财政按规定给予分阶段奖励。力争到“十四五”末“四上企业”总数达到1500家以上,新增“四上企业”600家以上。

大力培育行业领军企业。聚焦“一主三大五新”产业体系中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的重点企业,加大技术改造、研发创新、上市融资、招才引智等支持力度,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好、带动作用大的行业领军企业。到“十四五”末,实现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零”的突破,创建省级支柱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企业50家,培育扶持企业上市,IPO上市企业力争达到5家以上。

专栏5:“十四五”县域重点培育龙头企业规划

20亿元到50亿元以上规模企业

丹江口汉江集团公司、丹江口市农夫山泉(丹江口市水产品生产基地),湖北共同生物公司(豆甾醇等原料药基地);郧阳区万润新能源材料集团公司(郧阳区、丹江六里坪、张湾区等生产基地);郧阳湖北大运汽车有限公司、丹江湖北一专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房县鑫资循环经济产业园(贵金属回收加工等);郧西县天道新能源车有限公司、竹溪县华彬矿泉水有限公司(高端矿泉水一期、二期)、湖北钰邦(电解容产业链项目)等。

10—20亿元以上规模企业

湖北丹江传动轴有限公司(新型铝合金传动轴项目扩能以及武当素酒开发)、丹奥医药公司(与华中药业重组)、郧阳区神河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佳恒液压有限公司、湖北天圣医药有限公司、房县恒达纺织有限公司、忠和酒业有限公司、葵花金鼎药业公司等。

“十四五”培育IPO上市重点企业

华阳变速有限公司、湖北共同生物丹江公司与深圳华海医药整合上市、丹奥医药公司与华中药业整合上市、万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湖北佳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庐陵王酒业有限公司、湖北东神天神实业、湖北龙王亚茶叶有限公司、湖北奥斯龙科技有限公司、湖北天龙石墨碳业有限公司、湖北一专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

(五)大力推进创驱动,培育发展新动能

大力发展以数字经济为重点的新经济产业。以“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为主线,积极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县域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引进与发展电子信息终端设备、集成设备制造、智能装备制造,培育发展一批信息化、数字化制造骨干优势企业。大力引进与发展一批清洁能源、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以数字化等高新技术推进县域经济全面创新升级,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十百千”行动,大力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优化科技创新生态,推行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揭榜挂帅”“经费包干”制度。健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加强科教产学研融合,全面落实“双百行动”,培育壮大一批创新平台和创新型企业。强化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的培育,以更大力度支持、促进高新技术产业、新兴战略产业加快发展。到“十四五”末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县域GDP比重提高到18%,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500家以上。

大力培育名优品牌,推进质量强县建设。实施做强名企、做优名品、做响名牌的“三名工程”,创建一批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及名牌产品,推动产品质量由符合性向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转型。推动重点行业主导产品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提高十堰制造产品的质量和可信度。加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提升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价值。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促进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标准化,加强农业投入管理,推进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打造一批优质农产品。加快推进丹江口市、房县、郧西县湖北高水平创新型县(市、区)示范创建。

(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全面协调发展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落实过渡期“四个不摘”要求,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巩固提升“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五基工程”,加大以工代赈力度,做好库区移民后续帮扶。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

加快推进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围绕大生态、大旅游、大健康产业,将十堰县域良好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着力构建生态绿色发展体系,做好“绿水青山”文章。大力发展观光体验农业、林下经济、休闲健康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以及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业。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重点打造茶叶、食用菌、水果、黄酒、木本油料六大产业,锻造产业链条。实施龙头企业培育“2235”工程,建设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强化资源整合,建设一批区域性公用品牌,争创国家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

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城市智慧化水平、宜居水平,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继续加大投入,加强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按照3A级以上景区标准,全域规划城乡建设,实施“擦亮小城镇”行动,打造一批美丽县城、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坚持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双轮驱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引导人口和产业向城区、中心集镇、中心村积聚。

(七)实施节能减排,推进生态绿色发展

推进绿色清洁生产。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全面推进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工作,县(市、区)要加大工作力度,推动沿江化工企业尽快完成关改搬转任务,到“十四五”末,全市化工企业达到清洁化、绿色化生产标准。加快技术改造,支持冶金、建材产业加快循环资源利用。大力发展节能建材、模块化新型建筑材料,实施绿色制造+互联网,提升工业绿色智能水平,促进绿色产业发展。

推进资源集约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融资、用地、改造升级项目等政策方面加大对节能环保、循环经济企业的支持力度,促进能耗低、污染少的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重点支持房县鑫资循环经济产业园、石材工业园、郧阳区华林杭萧模块建筑材料产业园、大理石、黄姜石等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郧西河夹生态板材产业园加快发展。鼓励企业开展“三废”循环利用与无害化处理技术应用,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发展低碳工业。大力推进工业废物和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建设一批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基地和静脉产业园区。支持符合条件的县域单位建立一批国家级、省级生态园区。

(八)发展新基建,夯实发展基础。加快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新基建为统领,改造升级县域城镇基础设施,不断提高骨干网和城域网出口宽带,增强高速传送、灵活调度和智能适配能力,推进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完善电子政务支撑体系,开展一批智慧应用试点示范,建立县城智慧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打造新型智慧县城。统筹“铁水公空管”多种运输方式向县域覆盖,加快构建县域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统筹县域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基本农田、生态保护、城镇开发、村落分布等空间布局,实施县域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工程,完善通信、供水、供电、供气、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

(九)深化改革,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全面贯彻落实促进县域经济、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狠抓湖北省“30条”、十堰市“26条”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举措的落实落地,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大力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全面清理涉及县域的审批事项,严格执行目录清单制度,加强政务诚信管理。建立重大项目的快速响应服务机制,对新引进优质项目给予资金扶持、手续简化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强化县域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各级政府主导的统一的企业服务平台、投诉平台,畅通企业诉求反映渠道。

加快完善配套服务设施。结合新型城镇化发展,围绕园区、产业发展完善公共交通、教育、人才公寓、廉租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引进人才以及务工家庭子女上学、住房、生活出行等提供便利条件,吸引高技术人才落户及农民本地就业。建设设施完善的人才小镇,为企业招才引智创造一流的环境。

深化“扩权赋能强县改革”。加快推进省政府出台的向79个县域经济单位由省、市两级下放的126项审批权限和省直部门实施的“省直达县县直报省”改革事项的落实落地,激活县域经济发展要素和发展活力。深化“放管服”改革,以优化制度供给持续推进营商环境革命,打造一流的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开放环境。加快智慧政府建设,提升县域服务能力、办事效率和智能化水平。加快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深入开展审批服务标准化,实现审批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大力弘扬服务市场主体“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精神。建立营商环境投诉、处置、回应机制,建立健全县域单位营商环境监测评价体系,开展营商环境考核评价。对标一流,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放宽市场准入,切实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全面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提升经济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五、保障措施

(一)要素保障

1.土地保障机制。用好用足国家用地政策,加强与上级国土资源部门沟通汇报,积极争取建设用地指标、开拓土地利用空间。建立产业用地审批绿色通道,优化用地指标配置,开展建设用地、耕地指标跨地域交易,保障县域重点项目用地需求。编制招商引资推荐用地目录,大力推行“网上搜地、云上选地”服务,在各类开发区全面推行“标准地”出让。实施“亩产论英雄”,健全供地规模与产出强度相匹配的管理机制,开展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和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有效提高工业用地容积率,提高经济密度和投入产出效率。对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较高的县(市、区)给予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奖励。

2.物流和能源供应保障机制。加快建设运转高效的现代综合物流体系,科学合理布局港口码头,推进多式联运体系建设,提升沿江县市区航运能力。重点支持建设国内一流的智慧物流基地,与省内相关地区积极合作,建设联运枢纽和综合保税中心,充分发挥市-县-乡三级物流综合设施体系作用,整合区域内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区域物流智能调度中心,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加快增电配网项目建设,有序放开电力交易市场,降低直供电交易门槛,全面落实国家、省一般工商业电价优惠政策。完善十堰市用气协调保障机制,大力争取国家、省支持,推进跨区域天然气骨干管网建设。加快县域天然气支线管网建设,提高用气保障能力。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政策支持,降低高速公路运输和电力、燃气收费标准,使十堰县域与全国、全省标准一致。

3.人才服务保障机制。制定完善十堰市“招才引智”的中长期计划,在育才、引才、用才上创新机制。实施新成长劳动力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工程,鼓励本地高校院所与县(市、区)加强产学研和人才培训合作,支持本地大学生在县域就业创新。实施“123”企业家培育计划,选送培育一批高素质企业经营管理者。完善支持政策,大力支持创新型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积极培育一批双创战略团队和科技领军人才。利用对口协作机制,建立跨地域、弹性工作机制的专家委员会。建立产业发展专家人才库,成立专家咨询服务机制。支持建立劳模、首席员工和能工巧匠组成的技术创新团队培育新机制。

(二)政策保障

1.金融支持政策。做实做强武当产业发展基金,强化省市县政府性基金联动和合作,积极推进分产业、分区域建立子基金,撬动更多金融和社会资本参与重大产业项目建设。鼓励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加强与国内外大型企业的项目对接,通过清晰产权、买断经营、利益分享等方式参与产业开发和经营。用好支持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的金融支持政策,持续拓宽融资渠道。推广新型融资方式,扩大抵押物范围,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将碳排放权、排污权、特许经营收费权、农产品仓单、山林权、知识产权等纳入贷款质押担保物范围。建立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信用信息平台,支持各县(市、区)设立中小微企业信用保证金,建立“信用+信贷”联动信用贷款模式。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实体经济信贷投放力度,确保县域贷款占全市贷款比重、县域贷存比逐年提高。

2.财税支持政策。争取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省政府投资基金,发挥市政府投资引导基金作用,按照市场化方式,引导社会资本、金融机构等投资优质企业、重大招商引资项目、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调整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20〕32号)精神,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的资金占比逐步达到50%以上,制定环境保护专用设备等相关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目录,优化优惠政策事项办理流程,精简涉税资料,便于企业做好税收优惠申报。全面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细化对重点企业的税收减免、研发经费加计扣除减免税、工业技改补助、农业生产直补、农机补贴等扶持政策,落实乡村旅游经营户按规定享受小微企业增值税优惠政策。规范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用好政府债券资金,加快补齐县域公共服务短板。省市县联动支持制造业技改扩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补助政策,推动新型消费加快发展。

3.建立完善对标对表争先进位机制。每个县(市、区)确立一个沿海发达地区和一个省内比较发达的地区为标杆,准确定位、主动找位、积极争先进位。打一场县域经济发展的攻坚战、整体战、突围战,推动县域经济实现有特色、有规模、有质量的突破式发展。在全省争先进位,支持各县市区加快冲刺“全国百强县”“中部百强县”、湖北经济强县目标。

(三)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市、县(市、区)建立完善县域经济发展综合协调推进机制,全面落实省、市级统筹,县(市、区)负主责的县域经济发展责任机制,加强对县域经济发展重点工作目标任务的督导、检查,研究提出县域经济发展政策,定期协调相关职能部门研究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向本级党委政府提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建议。加强对县域经济运行情况进行监测分析,加强对重点发展目标、重点工作推进情况开展检查、督导、通报。

2.推进实施重点产业“链长制”。建立健全重点特色产业链长制度暨实施“六个一”工作机制,围绕“一主三大五新”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实施产业链、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即一个重点产业链或产业集群实行“一名市级领导挂帅、一个工作专班负责、一个市直单位牵头协调、一个专家团队指导、一笔资金支持、一套保障措施跟进”,推进建设一批重点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体系。建立市、县(市、区)和职能部门联动推进机制,定期协调解决特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建立考核评价机制,聘请第三方机构对重点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示范园区、板块经济发展情况实施年度考核评价,以“亩产论英雄”考核评价办法,对考核评价处于前列的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对列入考核范围的特色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示范园区,制定统一标准认定、考核办法。

3.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将县域经济全省考核进退位情况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县(市、区)和市直单位工作目标考核范围,对县域经济单位全省考核进位明显的单位党政主要领导及有突出贡献人员优先提拔重用或给予物质奖励,对考核排名靠后或退位较多的县域单位或市直部门完成考核目标任务排位较后的单位,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县(市、区)党、政负责人或部门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提醒。对进入全省“三百”战略、全省高质量发展重点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考核时给予加分奖励。进入全国百强、中部百强、全省20强县(市、区)党委书记、经济发达镇党委书记可由上一级领导班子成员兼任,符合提拔任职条件的,优先重用。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完善容错纠错机制,激励广大干部在推进县域经济加快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六、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一)规划实施环境影响

1. 环境空气。“十三五”期间十堰县域开发区(工业园区)关停一大批高污染、高耗能项目,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实现达标排放。按照国家长江大保护统一要求,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治理任务如期完成。2020年,全市县域经济单位丹江口市、郧阳区、郧西县、竹山县、竹溪县、房县空气质优良天数比例分别达到90.4%、97%、96.4%、97.2%、97.5%、95.4%。

2. 地表水。2020年,十堰市地表水水质总体为“优”,丹江口水库水质各项指标常年稳定达到或优于地表水II 类标准。17 座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达到III 类以上,达标率100%,国控考核的16 个地表水监测断面达标率100%,I—III 类的水质断面占87.5%,IV 类的水质断面占12.5%,无劣V 类的水质断面。全市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月水质达标率及年水质达标率均为100%。6个县域单位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全部达到100%。十堰市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源头地区,水源区生态环保压力较大,地表水环境敏感。规划至2025年,全市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考核断面水质目标达标率达到100%;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100%达标,城区、县城和乡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95%、95%和90%,工业废水处理达标率达到100%,工业重复用水率达到90%。

3. 地下水。十堰市地下水水质现状较好,基本够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Ⅲ类水的要求。城市、集镇周边的地下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地下水水质超标参数为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主要是人类活动对地下水造成的污染。十堰市产业结构以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为主,较少涉及有毒有害的原辅材料,在工业集聚区实现集中供水和污水集中处理的前提下,对区域地下水影响较小。规划至2025年,逐步进行必要的防渗处理,消除城镇、集镇周边受到污染的Ⅳ类水和Ⅴ类水。

4. 噪声。十堰市2020年城区功能区噪声、全市区域声环境质量和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均比2019年有所提升。2020年区域环境昼间噪声及全市道路交通昼间噪声值较2019年有所下降。规划的实施将为十堰市引进大量的制造业企业,企业运行后有可能增加噪声源。进入工业集聚区的项目平面布置应采用“闹静分开”、“合理布局”的原则,淘汰高噪声工艺,推广低噪音设备及隔音设施。将高噪声设备尽量远离噪声敏感区;应早规划早实施集聚区绿地系统规划的具有防护、隔音降噪效果生产绿地、防护绿地。规划至2025年,市城区环境噪声达标率达到90%以上,城区功能区噪声混合区达标率达到100%。

5. 固体废物。十堰市工业固体废物主要是由尾矿、冶炼废渣、粉煤灰、炉渣、煤矸石、污水处理厂污泥这六类废物组成。积极建立新的工业园固体废物处置手段,优化城市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模式,调整生产方式的同时,还需通过与全市大区域内的物质能量流动,提高工业集聚区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效率,从根本上解决固体废物填埋等处理处置方式带来的次生环境污染、占压土地以及资源的低效率利用等问题。

(二)资源环境制约因素及应对措施

1. 水资源。十堰市工业集聚区供水依托各级市政供水管网,工业项目建设造成的供水规模过大可能增加区域供水压力或影响城镇的用水需求,规划实施过程中应做好区域内的水资源规划和优化,限制发展高耗水产业,实现水资源梯级使用保护具有开采价值的地下水资源。强化再生水利用,抓好工业节水,重点抓好东风汽车公司所属企业、市辖重点监控企业、高耗水企业的循环用水。

2. 能源。十堰市工业发展过程中热、电需求量较大。规划实施过程中以能源安全和能源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推进储能项目建设,并采取集中供热等形式,保证能源供应稳定。

3. 地表水环境。十堰市地表水环境容量有限,若生活及工业污水排放量过大,可能对水环境功能目标产生较大影响。规划实施过程中应建设好污水深度处理设施,做好生活污水及工业高浓度废水的治理排放及中水回用,限制集聚区发展规模,进行流域治理及污染物削减,腾出水环境容量。

4. 地下水环境。十堰市浅层地下水埋深较浅,易受污染,规划实施过程中应注重项目合理布局。根据十堰市水环境功能区划,限制地块用途,并做好建设项目基础防渗设施。限制工业聚集区内企业开采地下水。

5. 大气环境。县域单位工业聚区内工业废气排放可能对附近敏感目标及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有一定影响。积极推进超低排放改造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严格落实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要求。规划实施过程中应限制工业区总体规模。限制产业类型,提高项目准入门槛,特别是限制大气污染严重项目,控制园区与周边居民区空间距离,合理布局,提高污染物处理水平,严格控制生产过程大气污染物的达标排放,加强区域大气污染源治理。

6. 固体废物。强化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再生利用,引导产废企业开展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加强对各类危险废物的日常监管,完善医疗废物收集转运体系网络,确保全市医疗废物及时安全处置。

7. 社会环境。规划实施过程中可能涉及部分村庄搬迁,原住居民失去土地,由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产生就业压力。应协调人口向乡镇和城市转移,工业集聚区内的村庄在建设初期进行搬迁,需明确搬迁人口安置去向及就业安排。

(三)评价结论

十堰市县域经济“十四五”规划,主要围绕“一主三大五新”产业体系构建,积极推进创新驱动,生态绿色发展,加大技术改造力度,重点发展以汽车,绿色食品饮料、新型建材家居、智能装备、电子信息等高新制造产业以及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大健康等重点产业。对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加快培育新经济、新业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区域环境质量的不断提高。

在切实落实环境管理要求的前提下,十堰县域经济“十四五”高质量发展规划实施带来的不良环境影响可以被周围环境所接受,规划的环境目标基本可以实现,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发展规划方案可行。

相关链接:市发改委解读《十堰市县域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

方针政策权威发布,网上问政快速回应,最新资讯随时掌握。
十堰发布
  • 欢迎关注十堰政府网官方微信“十堰发布”
  • ① 打开微信——发现——扫一扫,扫描左侧的微信二维码关注。
  • ② 打开微信——通讯录——右上角“添加”,搜索“十堰发布”“syfb0719”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