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医院“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省级试点探访”系列报道——医疗服务篇①

资源下沉 “带活”一批基层医院

——市太和医院积极推进分级诊疗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侧记
日期: 2022-08-11 09:59:56
来源: 十堰日报

“血压正常、心率正常……”5月9日,神农架林区人民医院内Ⅰ科医师熊飞和同事在市太和医院专家谢华强、张琰的指导下,完成7例冠状动脉造影术、2例心脏支架植入术。以往,做这两项手术,患者只能去外地。2014年,太和医院托管神农架林区人民医院之后,这一情况发生了变化。

“林区群众不用出远门,就能享受三甲医院的医疗服务。”神农架林区人民医院院长李雪锋介绍,托管8年来,该院年门诊量上升74%、住院量上升134%、转诊率降至9%,全省二甲综合医院排名从149名提升至59名。

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是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中西部市州级区域医疗中心、秦巴卫生医疗中心核心医院,近十年来,太和医院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推出多种医联体模式,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努力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多种形式优化分级诊疗格局。太和医院成立太和医疗集团,先后兼并或托管5家二级医院(兼并武当山特区医院,托管郧阳区人民医院、神农架林区人民医院、郧阳区中医医院、竹溪县人民医院),合并1家传染病医院(市西苑医院);牵头组建太和影像专科联盟、太和妇产科联盟等30个跨区域专科联盟;先后与9家社区医院结成紧密型医联体。

通过多种医联体模式,太和医院将管理、人才、技术、文化等“打包”导入相关医联体单位,通过全面植入太和优质医疗资源,不断提升管理、技术和服务水平,助力实现城乡医疗服务同质化目标。

——多重效果提升基层医疗水平。基层医院条件得到改善,太和医院兼并武当山特区医院后,新建太和武当山院区,占地面积近300亩,开设病床600张;托管郧阳区人民医院后,该院新内科大楼投入使用,病床由490张增至910张。学科水平大幅提升,神农架林区人民医院自托管以来累计创建区级重点专科19个;竹溪县人民医院托管5年来共创建17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市级重点建设专科)、2个省级重点专科。双向转诊共同受益,疑难危重症患者在基层医院不具备诊治抢救条件时,及时转往太和医院救治,待病情稳定后再转回基层医院继续康复治疗,确保患者得到安全有效、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综合实力大幅提升,自2020年以来,太和医院累计向托管医院派出业务人才、管理人才650余人次,帮助托管医院建立“带不走”的队伍,持续提升托管医院医疗水平和综合实力。

——多重红利让群众收获满满幸福感。“患者意识已经丧失,呼吸心跳停止,考虑为心源性猝死。”这是郧阳区人民医院(太和医院郧阳分院)120外出接诊一名突发晕倒男性患者的情形。医院启动急救绿色通道,在多学科业务骨干组成抢救小组进行急救的同时,迅速联系太和医院心内科、急诊科专家带领 ECMO诊疗团队前来抢救,最终患者转危为安。“在急诊抢救的关键时刻,这种托管成效和优势最能体现出来,给那些没时间转诊的患者带来了希望。”郧阳区人民医院急诊科负责人说。

2020年以来,太和医院与艳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社区医院签订城市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协议,通过人员培训、专科建设、专家下派、家庭医生签约、双向转诊、信息化建设等方式,着力提升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应急管理能力。

93岁的曾某英患有中风、冠心病、肺炎等多种疾病。入住艳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属康养中心的一个月内,先后两次突发急性肠出血和急性心梗,情况危急。该康养中心经绿色通道直接将患者转诊到太和医院相关科室及时救治,使老人转危为安。老人康复期内又转回康养中心继续休养。“我们中心平均每月与太和医院双向转诊100余例患者,得益于城市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患者对我们十分信任。”艳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张达说。

以久久为功的韧劲,扎实推进医改工作。太和医院将充分发挥国家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优质医疗资源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持续推动落实分级诊疗制度,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水平和综合实力,让基层群众就近享受高水平的医疗服务。(记者 毛以国 特约记者 梁时荣)

责任编辑: 丁德
方针政策权威发布,网上问政快速回应,最新资讯随时掌握。
十堰发布
  • 欢迎关注十堰政府网官方微信“十堰发布”
  • ① 打开微信——发现——扫一扫,扫描左侧的微信二维码关注。
  • ② 打开微信——通讯录——右上角“添加”,搜索“十堰发布”“syfb0719”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