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县城 通讯员 邵义龙 摄
潘口水电站 通讯员 郑昌群 摄
官渡镇武陵峡·桃花源景区
桃花源街区游人如织
太和梅花谷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竹山县水利和湖泊局提供)
水脉,见证了人类文明最初始的脉搏。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其实就是一部逐水而居的壮阔史诗,就是一首气韵悠长的水之歌。
所以,山水雄奇处往往拥有更为悠长的历史和更为深厚的底蕴。就像竹山,通史之地、文献名邦,有庸都的雍容华贵,亦有秦时(公元前221年)设县、西魏(552年)定名的千年传承。
悠悠堵河以及她的众多支流,历千年风霜而清流不改,经万古奔流而深情依旧,滋养着广袤山脉、浸润着千古文脉、激荡着发展命脉。竹山与水的故事,注定是一首荡气回肠的山水交响。
“茂林修竹”与“流觞曲水”
竹山,因境内“茂林修竹、山清水秀”而得名。雅致的县名昭告世人,这是一座秀美的城。从上空俯瞰,竹山城在堵河的臂弯里婀娜多姿、缱绻动人。
堵河与霍河交汇处,竹山桃花源街区风姿绰约,汉唐庸派风格的建筑坐落在“两河三岸、水绕三方、山围四面”的绝佳地势上,诉说着人与水的倾情互动。
溯霍河而上,刘家山茶场云雾缭绕、宛若仙境。“女娲天池”,是霍河水库的另一个名字。这座彰显着人类最原始、最朴素力量的水库,是上世纪70年代由竹山县“四千干部四万兵”创造的水利奇迹,更是四万民工用汗水谱写的一曲艰苦创业、战天斗地的壮歌。
如今,修建在堵河之上的潘口水电站装机容量早已远远超过霍河水库,但由霍河水库发源的“全省水电能源大县”永远不会被忘却。“我们以霍河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契机,依托霍河水库自然景观资源开发建设女娲天池水利风景区,充分发掘自然水文、在地人文等特色资源,规划打造霍河四十二景,构建‘九曲竹林河,十里桃源乡’的生态格局,创新培育‘水利+’文旅新模式。”竹山县水利和湖泊局主要负责人告诉记者。
让自然奔流的河流成为与人相亲相近、深情互动的“流觞曲水”,让在水边的诗意栖居照进现实,竹山水利人始终在努力。2007年以来,竹山县通过争取国债、中央专项、水利发展等水土保持专项资金1.43亿元,相继完成了“丹治”一期和二期、城关镇霍河等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今年又启动了6条小流域综合治理提质增效项目,让一条条小流域呈现“水脉清清、人脉亲亲、文脉欣欣、动脉兴兴”的喜人局面。“茂林修竹”掩映“流觞曲水”,千年古县由此生生不息。
“山花烂漫”与“水调歌头”
乍暖还寒的时候,也是竹山县文峰乡太和梅花谷万亩野生腊梅争相绽放的时候。“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腊梅,妆点着竹山多情的山水,也涵养着调水源头清洌的水源。
作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太和梅花谷内梅香溪、梅花湖、沉鱼潭、月半池等人文胜景美不胜收,与水有着千丝万缕的情缘。“水更美了、山更绿了,生活更好了。”景区所在的太和村村民们享受着水利事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绿色福利”。2018年以来,太和梅花谷累计接待游客5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000余万元,销售农产品1200余万元,带动农户直接就业326余人、间接就业500余人,农户年增收7000元以上。
水利景区的“山花烂漫”,带来的是生态文旅的“万山红遍”。沿堵河上溯,上庸镇境内的圣水湖畔游人如织,万顷碧波映照着多少笑颜。圣水湖湿地于2023年11月成功入选国家重要湿地名录,是银杏、水杉、野大豆、金荞麦、中华猕猴桃等849种珍稀植物竞相生长的沃土,是大鲵、多鳞白甲鱼、中华秋沙鸭、鸳鸯等301种野生动物逐波踏浪的乐园,也是湖畔百姓吃上生态饭、文旅饭的致富源。
“圣水湖湿地区域内年平均径流总量达51.7亿立方米,累计南水北调水量超600亿立方米。同时,这里也是十堰市中心城区及竹山县城的水源地。”竹山县水利和湖泊局工作人员介绍,守护好圣水湖就是守护好竹山的“生命湖”,就是守护好北方的“大水井”。
“随着潘口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的建成,竹山县将完成由‘水电能源大县’向‘清洁能源发展示范县’的跨越。”该项目作为竹山县百万千瓦新能源基地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助力竹山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加速迈向“保护就是发展”第三重境界,用绿色生产、绿色动能守护绿水青山。
当一方水域被注入家国情怀,她的每一缕水波便也有了更动人的故事。竹山的乡村振兴离不开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离不开竹山的水,守护好每一滴水,就成为竹山水利人最深的执念和最真的告白。
“清流永续”与“众志成城”
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抓手,将水土保持与生态旅游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有机融合。竹山县水利人脑海中有一盘“大棋”,更有一部清晰的“棋谱”。
竹山县秉承“生态立县、绿色崛起”发展理念,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代治水思路,坚持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并举,水资源开发和水环境保护并重,山水林田湖草路村一体化综合治理,精准定位、科学规划、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全县水土流失防治成效显著,水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水生态环境持续好转,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屏障不断夯实,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
水脉兴则百业兴。竹山县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等称号。2022年12月26日,竹山县被授予“国家第二批水土保持示范县”称号,成为湖北省第一个获得此项荣誉的县。
今年上半年,竹山县水利系统突出“三拼五抢”精神,全力推进水利项目攻坚。上半年开工及续建水利项目12个,6条小流域综合治理、5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水坪河重点山洪沟治理、“桃花源”河道疏浚、音乐喷泉建设、画舫游船及码头建设等急难任务高效完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作出水利贡献。
竹山通过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落实河湖长制,不断强化水域岸线管理,进一步抓好水资源节约保护,高效推进水质保障中心筹建运行,大力培养群众节水爱水意识,引导群众参与守水护水志愿服务,用“众志成城”换来“清流永续”。
清清水脉,记录着千年竹山的光辉岁月;悠悠堵河,见证着生态竹山的绿色崛起。当“母亲河”成了“大水井”,河畔的竹山女儿更加用心用情守护每一缕清波、呵护每一条水道,水脉、文脉、人脉、命脉,在永续北上的一泓清水中一脉相承。(记者 王雁博 通讯员 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