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绣香包,端午传技艺。”5月28日,在郧西县文体中心,郧西手织布技艺非遗传承人邱敬晓正指导孩子们制作香包。长桌旁围坐着兴致勃勃的孩子,五彩丝线、馥郁香料与精美手织布料铺陈其间,他们眼中满是对非遗技艺的好奇。
“非遗技艺不仅需要传承,而且要走进大众生活,被更多年轻人熟知、学习。”邱敬晓介绍,郧西是七夕文化之乡,郧西手织布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郧西七夕”的重要内容之一,每逢节假日来郧西参观学习的游客络绎不绝。
郧西县手织布技艺非遗传承人邱敬晓正在引导孩子们制作香包。郧轩文 摄
郧西县非遗文化馆节假日免费开放,让古老技艺为假期添活力。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刘洁静表示,全县登录入档的非遗资源有民间技艺、戏曲、民俗等十大类1000余项,其中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1项、省级5项、市级21项、县级132项。
在郧西县城关镇老北街低碳文化街区,“七夕花馍”传承人卢芸正在蒸制“福包”。青菜汁和面为“粽叶”,白面和红豆做馅儿,订单供不应求,部分发往武汉、湖南等地。“早就听说郧西的文化底蕴深厚,今天第一次看到用面粉做的‘粽子’,真是大开眼界。”来自陕西的游客杨丽一边夸赞卢芸的巧手,一边用手机扫码付款,准备给亲戚朋友带上几份,让他们也尝尝新鲜。
郧西县“七夕花馍”技艺传承人卢芸正在制作花馍。陈国东 摄
从心尖到指尖,经过卢芸的巧手,给“花馍”赋予新寓意。“端午节又逢高考季,吃个‘粽子花馍’,寓意一举高‘粽’。”卢芸高兴地说。在卢芸店里的物品架上,惟妙惟肖的“金龙腾云”寓意着风调雨顺、娇艳欲滴的“国色牡丹”期盼着日子美满,各式各样定制的花馍让人目不暇接。
非遗技艺“活”,文化兴文旅。端午假期,郧西县非遗文化馆还开设有郧西糖画、上津粮食画、剪纸等多项非遗文化课程,乞巧织布坊、织女汉服馆、天河古榨坊等非遗项目同时开展,通过“游玩+体验”的方式,为市民游客打造一个全民参与、共享文化盛宴的平台,沉浸式体验传统非遗项目的文化魅力。
近年来,郧西县为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盛宴,精心策划“消费季、主题月、文化周”系列活动,推动郧西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吸引众多外地游客纷纷前来。(通讯员 徐光意 陈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