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邂逅日出云海的壮观旖旎
(彭涛 摄)
在这里,见证皇家建筑的气势恢宏
(彭涛 摄)
在这里,惊叹雪落仙境的玄妙空灵
(彭涛 摄)
在这里,感悟永乐皇帝的情有独钟
(彭涛 摄)
在这里,探寻张三丰的不解之缘......
(彭涛 摄)
这座山,屹立于天地之间
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文化
这里群峰嵯峨,连绵起伏
七十二峰各具神韵
犹如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
山间云雾缭绕,宛如仙境
让人仿佛置身于梦幻之境
最早记载“武当”一名的史籍是《汉书·地理志》:“南阳郡……武当县”。县因山而得名,山名当早于县名,故可知秦汉之前即有武当山之名。
武当山的来历有“非玄武不足以当之”说。《武当福地总真集》云:“武当山乾兑发源,盘亘万里,回旋若地轴天关之象。地势雄伟,非玄武不足以当之,因名之曰武当”。《玄天上帝启示录》云:“其山名太和,玄帝升真之后,谓曰非玄武不足以当之,故更名曰武当”。
10月12日至14日,2024世界武当太极大会在武当山特区隆重举行。巍巍武当八百里,绵绵太极传千年。以武术为媒、与世界交融,如今的武当山,正加速拉近与世界的距离,让更多人感受武当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气势恢宏的古建筑群、独树一帜的道家文化、玄妙飘逸的太极功夫,体验自然之美、人文之美。
武当,武当
亘古无双胜境
天下第一仙山
想念一座山
就到武当看看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地处中华腹地的湖北省十堰市,东望古城襄阳,西接车城十堰,南依原始森林神农架,北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丹江口库区。这片地处东经110度、北纬30度区间的神奇区域,由于秦岭和巴山在此交会,汉江穿境而过,在道教认为,上可感应天,下可连于地,同时东西南北四个不同方向的阴阳之气,在这个中心位置调和统一,达到万物共生、天下太和。
道家文化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古人云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武当山的名
既在于七十二峰朝大顶
举世罕见的壮观地貌
更在于
千百年来在此薪火不断的
道家文化
尹喜得老子所著《道德经》,彻夜通读后顿悟,遂辞官归隐,途经甘肃天水、陕西楼观台并沿路讲学教化世人,最后向南越过秦岭到达武当山,在此虔心研读《道德经》,能解其奥妙,释其玄理又自著九简,名曰《关尹子》。南朝人郭仲产《南雍卅记》载:“武当山有石门石室,相传尹喜所栖之地。”
武当山大顶之北有“狮子峰”,岩壁上有尹喜岩,其下有涧,名牛槽涧、青羊涧,流传有老子会访尹喜的故事。从相关文献资料来看,尹喜带着《道德经》在武当山修炼,并将此经典流传于世,也拉开了道家先贤建设武当山的序幕。
天地玄黄。杨广智 摄
历代名人异士在武当隐居修炼,结庐为庵,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
武当,每一砖一瓦
都镌刻着千年的智慧与宁静
武当,每一峰一谷
都蕴藏着天地之和的奥秘
漫步宫殿庙宇
聆听晨钟暮鼓
感受道家“无为而治”的哲学深邃
体会“道法自然”的生命真谛
武当山古建筑群
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
武当山古建筑群
官方建设始于
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
当时因均州太守姚简
在武当山祈雨成功缓解全国旱情
唐太宗遂安排朝廷拨款
在武当山灵应峰下建五龙祠
后又建太乙、延昌等庙宇
明代武当山的建设规模达到顶峰,明永乐十年,永乐皇帝朱棣命隆平侯张信、驸马都尉沐昕、礼部尚书金纯、工部侍郎郭进等官员500余人,率军民工匠三十余万人,开赴武当山营建皇家道场。历时十三年,建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史称“北建故宫,南修武当”。永乐皇帝还加封武当山为“大岳太和山”,因此,武当山被尊为“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岳之冠”。
嘉靖三十一年,重修扩建武当山宫观。除朝廷直接营建外,许多藩王、官吏、信士也不断在武当山建造庵、观、祠、庙等,其规模难以计数,形成了“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楼台隐映金银气,林岫回环画镜中”的宏伟景象。
图源:十堰文旅
武当山在140华里的中轴线上形成了气势磅礴的建筑群,总体规划严整,主次分明,大小有序,布局合理。建筑位置选择注重环境,讲究山形水脉疏密有致。建筑设计的规划或宏伟壮观,或小巧精致,或深藏山场,或濒临险崖,达到了建筑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具有浓郁的建筑韵律和天才的创造力。
武当山庞大的古建筑群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有太和宫、南岩宫、紫霄宫、复真观、“治世玄岳”石坊等,分别代表中世纪时期金属结构、石结构和木结构建筑的最高水平。
图源:荆楚网
图源:荆楚网
1994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中国伟大的历史依然留存在武当山”的高度评价,将武当山古建筑群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武当山古建筑群66处古建筑(遗址)全部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当山金顶。图源:湖北文旅小红书
2023年,武当山建筑群隐仙岩文物保护工程荣获首批湖北省优秀文物建筑保护利用项目,武当博物馆推出的“武当山古建筑活板明信片系列”荣获第一届(2023年度)湖北省博物馆、纪念馆“十佳文创产品”,“武当山古建筑创意书签”荣获第二届全国文化创意产品推介活动“终评推介文创产品”,武当古建筑活化利用迈出坚实的步伐。
五里一庵十里宫
丹墙翠瓦望玲珑
金殿的辉煌
紫霄宫的宏伟
南岩宫的险峻
......
云雾缭绕间
武当山古建筑群依山势而建
错落有致
每一处都蕴含着匠人的心血与虔诚
它们不仅仅是对古代建筑艺术的极致诠释
更是道家文化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的见证
武当武术
玄妙飘灵、刚柔相济
中华武林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说
武当武术最具代表性的太极拳
如今已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武当武术又称武当内家拳法,它在武当道人修炼的基础上产生,主体内容是太极、形意、八卦等。据不完全统计,现已挖整出29个门派208种功法套路,呈蔚为大观之势。太极拳在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太极拳”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武当武术是一个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流派,它是道家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深深根植于数千年华夏文化的沃土中,蕴含着深刻的中国传统哲理奥妙,把中国古代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等哲学理论,用于拳理、拳技、练功原则和技击战略中,其本质上是探讨生命活动的规律,是武当道教在生命探索中产生出的光耀结晶。
元末明初著名道士张三丰集其大成,开创武当派,被尊为武当武术的开山祖师。张三丰所创的第一代太极拳法后人称之为“太极十三式”,又名“太极五步八法十三式”。五步指的是“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八法就是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由此被称为“太极五步八法十三式”。它还是一种集武术与养生为一体的精妙拳法,不但有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的武术技击特色,还有祛病健身、益寿延年的独特功效,实为中华武术之瑰宝。
太极最高境界讲究的就是和谐理念,就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的和谐。武术的“武”拆开即“止、戈”二字,也就是说,我们中国人习练武术,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击倒对方,而是为了停止干戈,永葆和平。
如今太极拳法已经演变出很多种分支与套路,杨氏、陈氏、吴氏、孙氏、武式、和氏、赵堡、大架、小架;24式、36式、108式,但是无论如何变换,天下太极出武当,根本功法都是源自于太极十三式。
2007年,武当山成立武术局,2010年组建中国武当太极功夫团。2016年,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武当武术研究中心在武当山挂牌成立,进一步为武当武术搭建起与世界武术、中国武术及科研机构交流互通的高端平台,围绕“全民健身”“体育强国”工程,积极开展各类体育和武术活动赛事。
2024年5月6日,武当武术亮相第31届阿拉伯旅游展。
2024年5月21日,武当功夫团在美国华盛顿参加2024年度“茶和天下”·雅集活动。
武当山现有武术馆、校、团、会40余家,年培训学员近1万人,具有武术段位人员4800人。在对外传播发展上,武当武术已在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法国、墨西哥、英国、瑞士、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设立分会22处、会员近3万人,出访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平均委派教练出国(境)教学达60人次,形成以武当山为核心,辐射全球的武当武术发展传播网。
武当拳法行云流水
武当剑法玄妙飘零
一拳一脚真功夫
一招一式张弛有度
以柔克刚,以静制动
它不急不躁
如林间清风,轻拂心田
如山涧清溪,洗涤烦忧
武当道乐
空灵玄妙、仙音缥缈
道乐是伴随着武当山道教发展的
又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武当山宫观道乐又称“武当韵”
是湖北秦巴地区汉族民间文化
与唐代至明代汉族宫廷音乐
相结合的产物
于明代进入鼎盛时期
《太和仙韵》。
武当山宫观道乐既保留了宗教祭祀音乐的音乐特色,又具有多教派音乐混融的风韵,而且各类韵腔与法器俱全。在中国宫观道乐中独树一帜,是中国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音乐宝库的一块瑰宝。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明代武当道教音乐已出现鼎盛局面,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武当山五龙宫住持丘玄清被明太祖破格提为太常寺卿,掌管朝廷各种祭祀活动。丘玄清自幼出家,精通音律,由他调教出来的皇家乐队举止规矩,音律典雅。明代丘玄清以后,负责祭祀赞礼者皆为太常寺之道士,专司祭祀奏乐。
随着武当道教的日益兴盛,武当道教音乐也有了新的发展。明代武当道观由朝廷供养的乐舞生已有四百人之众,其音乐规模之大,可以想见。明成祖御制的《大明御制玄教乐章》中的第二章《玄天上帝乐章》就是专为武当山御制的,将宫廷祭祀雅乐引来武当山。还钦选在京师神乐观供职20余年的乐舞生张道贤任武当玄天玉虚宫提点,训练道童演奏道乐。明皇帝将一个普通乐舞生亲自拜官授职为提点,足见皇帝对武当道教乐舞之恩宠和重视。除此之外,明朝廷还经常钦降乐器给武当山宫观。武当道教9宫8观和较大的庵堂均能独立演奏道乐进行祀典法事,每个宫观能执乐的乐师都有近20人。
武当山宫观道乐。
因此,武当道乐不仅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而且自明代以来与皇室关系特别密切,从生活居住到祭祀奏乐一应事宜均直通宫廷。
武当山宫观道乐。
武当道教音乐具有三大特色。第一,道教音乐与斋醮仪式密切联系,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第二,由于祭祀的多是天帝等天神,音乐显得庄严肃穆,故颇多吸取宫廷祭祀乐的韵调;第三,由于道教广泛传播于民间,各地区的道教音乐与当地的地方音乐有长期的交融,故而又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民族传统音乐和地方音乐的特色。
武当道乐。
武当道教音乐在宫观中大都是师徒相承、口传心授。一方面由于它在信徒心目中有神圣性,另一方面由于教徒所受文化教育的制约,故而保守性较强,演变过程延缓。正因为这样,它保存古典音乐的成分就比较多,成为研究古代音乐的宝贵资料。现在武当山传承下来的道教音乐,包括韵腔和曲牌有80余首。
为了将武当道乐被更多的游客所熟知,十堰市文化和旅游局、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管委会联合打造出了《太和仙韵》音乐会。
《太和仙韵》。
整场《太和仙韵》音乐会分为“序”、第一乐章“道法自然”、第二乐章“天人合一”、第三乐章“上善若水”、第四乐章“福寿康宁”以及“尾声”六个部分。在创作方向上,《太和仙韵》在充分尊重和高度保留武当山宫观道乐音乐旋律的基础上,将道教音乐、电子音乐、民族器乐(含打击乐)和西洋弓弦乐器巧妙融合呈现。
《太和仙韵》。
在创作内容上,《太和仙韵》突出思想性、文学性、哲学性和艺术性,兼顾武当道乐在宗教法事科仪中的仪式感;在创作形式上,呈现武当道乐“歌、乐、舞”三位一体的艺术风格,促进视听艺术的结合,完美呈现武当仙山“空灵玄妙、仙音缥缈”的意境。
武当山宫观道乐
被誉为中华音乐的“活化石”
仙韵飘飘绕山巅
以丝竹管乐为媒
将山川之灵韵、道法之奥秘
融入每一个旋律
不求声音激越
而在意境悠远
在一场视听盛宴中
接受心灵的洗礼
武当医药与养生
动静相宜、心灵归栖
武当医药和武术
是武当道人每天必修的功课
在武当山有“十道九医”的说法
武当道教形成后
经过历代高道的不懈努力
创造了理论完整
临床疗效神奇的道教医药
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
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道人在草木丹药、内丹术、疾病防治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如“八宝紫金锭”“黄龙洞眼药”等,都是武当山流传下来的珍贵药方。武当山素有天然药库之称,《本草纲目》里面记载了1800多种中草药,武当山就有400多种。因此,医道多自采、自制、自用中草药,对中草药的形态、药性、药理、配伍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武当道医在长期的时间与积累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诊疗方法,即“一炉丹”(自制丹药)、“一双手”(推拿按摩)、“一根针”(穴位针灸)、“一把草”(中医草药)。
武当道教主要讲究养生达到健康的效果,强调“治未病”、“自愈病”,古代道家养生的方法主要有服饵、丹法、玄典、拳法、膳食、音乐等。
道家在饮食方面也比较讲究,除了我们常说的道人不沾荤腥、不吃辛辣外,日常饮食都是应时机而吃,二十四节气有啥吃啥,不吃反季节的,还有道家吃干的,不吃腌制的。比如:香椿晒干,做成碎,要吃的时候,从坛子里抓出来,和野菜干等开水冲泡或煮开,放点盐,滴滴油就可以。此外,特别注重饮食菜品的搭配。
武当道斋。李军/摄
现在,武当山不断充分挖掘整理道家医药典籍传承古老的药方和技法,与现代医疗技术结合不断发扬光大。2019年,太和医院武当山院区建成投用,定位现代康养医院,拥有先进的医疗技术,并专门设有中医药研究中心。
太和医院武当山院区。
近年来,在湖北省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和十堰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战略背景下,武当山特区积极谋划建设全国文旅康养示范区,努力把武当山建成文化高地、旅游胜地、康养福地,把绿水青山、道家养生作为武当山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最大资本和优势,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
太和医院武当山院区。
通过对武当道家文化的挖掘整理,现代的武当康养文化归纳为以下几类:中药养生、膳食养生、武术养生、修炼养生(读经典、打坐、辟谷)、科技养生等,按照这些类别,精心打造了武当武术、道茶夜话、打坐静心、抄经养性、道家斋菜、道家医药、辟谷清修等9大特色道文化康养旅游体验产品。
武当山特区还先后举办了武当论“健”——生态文旅康养产业高峰论坛,武当道家医学康养大会。推广交流武当山道教医药,包括系统的理论体系和修炼养生方法、独特的诊疗手段、用药特色、秘方配制等,集预防、治疗与康复于一体,总结了不少治疗疑难杂症和健身益寿的成功经验。目前,武当山道教医药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有2人,市级和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有5人。
武当康养。
以人为本,健康为首
道法自然,和合共生
“三炼”“六养”“九调”
从呼吸的深度到体态的优雅
再到心灵的宁静
天人合一
寻梦太极,养生福地
目前
武当山正按照省委、省政府
建设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目标
围绕武当古建筑、武当道乐
武当太极、武当养生四大品牌
深度发展文旅康养产业
真正把武当山变成
宜居、宜业、宜旅、宜养、宜学的
仙山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