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岳朝宗 谷雨 摄
武当山天柱峰顶的太和宫,是武当山古建筑群的极至与辉煌。在地理空间上,它居于七十二峰拱朝的大顶之上,高耸云端。西眺秦巴,东望荆襄,环视八百里圣域,绾合呼应宫观殿宇系统庞大的古建筑群,尽显仙山琼阁的壮丽景象。
武当山金顶游客如织
金顶亮剑 吴秀佳 摄
壹
太和宫原为天柱峰的神殿,建筑始于宋代,砌石为殿。到了元代才铸造成铜殿,正式命名为太和宫。明代开始,皇宫称“紫禁城”,有天帝居于紫宫之意。要把皇帝与天帝对应联系起来,当然天子新居之地应为“紫禁城”了。北建故宫,南修武当,君权与神权要同构,就要造就一个道教的天帝真武,这宫苑自然也要命名为“紫金城”。所以,兴建九宫,就要把太和宫推向至高无上的地位。在海拔1500米以上,长约二公里的建筑线上,充分利用山峰耸立云霄的气势,依山傍岩,巧妙规划,扩建近九万平方米的宏大建筑群。
为给重铸的金殿挪开空间,原有的元代铜殿只好移置到小莲花峰上。此殿黄铜浇铸,仿木结构,造型古朴,是中国最早的铜建筑之一。不知是哪位主事之人心生创意,将它命名为“转身殿”,自此成了香客祈求时来运转的一个神秘之地。
建筑制式,是一种社会制度与秩序的体现。为了显示皇权的威仪,故宫必须在京城大地上,用中轴线结构气势宏大地铺展。为显示神权的至高无上,太和宫用空间维度的优势,在武当山天柱峰上层层烘托铺垫,一直推向巅峰,直入天际。
要上太和宫需先过三天门,再过朝圣门。
三座天门屹立于峻岭之巅,石雕须弥座上,门拱壮阔巍然。蓬勃林木之间,朱墙碧瓦,飞檐翘角,有清风沐浴,流云掩映。三天门之间的台阶,宽窄陡缓皆因地制宜,青石雕砌,整齐牢固。旁设石栏,陡处系以链环,以供人们拉手攀援。每座天门之间,台阶数十数百不计,回环曲折,有云梯之状。经年累月,许多台阶已被香客的手脚磨得凹陷光滑,尽显斑驳沧桑。
过三天门进朝圣门,才到朝拜殿。相对的钟鼓二楼,圣师元君殿和圣父母殿等十几座建筑构成了一个单元系统,上下错落,左右回环。举目是云雾星斗,放眼是鬼斧神工。穿行在此,有一种置身天街的感觉。
这时仰首,你能清晰地看到紫金城墙。它以重达千斤的巨石垒砌而成,上覆石脊,沉稳而巍然,绕天柱峰顶一周,宛若一条铁青的巨龙盘绕云端。东南西北,设四座石雕门楼,象征四方天阙,翼角玲珑,在蓝天白云下界定了天宫圣域。城墙根下设神、人、鬼三门,神门威严,鬼门神秘,长年紧闭,只有人门才是香客游人的必经之门。
经三天门到紫金城是一个攀登的过程,也是一个期待的过程;是一个淡忘尘世的过程,也是一个憧憬仙界的过程;是一个体力消耗的过程,也是一个心理征服的过程。它在心理与精神上的向往空间,大大超过在地理上的行走空间。这里的建筑语言,是用神学的暗示来阐释表述的。
紫金城的外城,只是天柱峰宏大建筑交响的一个变奏,它是再次展开天上人间境界想象的一个平台。纵深还在拔高,旋律还在上升,建筑的乐章还在一节节地把主题推向高潮。
进入南天门,就是外依城墙、内凿岩壁、顺山而建的灵官殿长廊。拾级而上,让你倍感冷森幽长,链环排列成行的铜鞭,古旧的光泽寒光闪烁,仿佛是灵官威严的眼神。一时叫不出名字的碑龛,香火缭绕,弥漫着神秘气息。
走出灵官殿,便是直临绝顶的陡峭山岩,依山就势,构筑出了一段九转蹬道。石栏铁链并装相连,虽然只有60多米,212级台阶,但曲折回环,险象迭生,壮丽凌然,如一条蟠龙,将玄而又玄的旋律,直推到天柱峰顶。
金殿银妆迎万客 李军 摄
飞檐走兽 彭莹 摄
(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片)
贰
铜文化,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但在一个以木结构为建筑传统的国家,将铜用于整体构造的建筑,不仅出现较晚,而且极为稀罕。明代出现的几座铜铸的金殿,历经灾祸后,残缺不全。四川峨眉山的金顶,因火灾现已熔残毁坏,成了一处遗迹;云南鸡足山的铜殿制式很小,在建筑景观中位居其次;北京玄武湖边的小金殿,只是皇家大建筑的一个小装点;故宫里的两处玲珑小金殿,只是宏伟大殿前的一处小饰品。
武当山天柱峰巅的金殿就大为不同了!它不仅是紫金城内太和宫的正殿,而且是名副其实的仿木结构瑰丽金殿,六百年来,辉煌如初。
这在中国,在世界,绝无仅有。
它屹立于天柱峰,坐落云端。石头构筑垒砌的台基,古色古香,为云南紫色虫化大理石。地质演变出来的沧桑韵味,衬托着黄铜大殿的典雅光泽。殿为铜与金混合熔铸,通体又鎏以赤金。三间的面阔进深,宽一丈三尺二,深一丈许,高有一丈六尺六寸。四周立柱十二根,下设宝装莲花柱础,沉雄秀丽,牢固至极。
殿顶上叠架额枋,呈重翘重昂与单翘重昂。拱斗分别呈上下檐部,构成中国建筑典型的重檐庑殿式脊顶。正脊两端龙吻对峙,蓝天下檐线垂脊圆和延展、冀角舒展。上面仙人龙凤,狮与灵兽,按序排列,庄严之中不失活泼灵动,显得美轮美奂。
在殿内,四壁与立柱之间,装满四抹头隔扇,明间正中两扇铸门转轴作为户枢开合。额枋是线刻错金旋子仿彩画图案,工艺精美。顶部作平棋天花,铜铸流云纹饰,线条柔和畅润,缭绕氤氲之气。
殿内的神案、供器均为铜铸鎏金,经年累月的香火旧气,仍掩盖不住它的本色。尤其是殿内供奉的一组神像,全部为铜铸鎏金,造型生动,是明代造像艺术的杰作。后壁屏风之前置玄天上帝坐像,披发跣足,着战袍,衬铠甲,体态丰润,英姿魁伟,表情肃穆慈祥、深沉庄严,据传说是当时的艺术家按皇帝本人的形象加工塑造而成。左侍金童捧册,右侍玉女端宝,敬谨恭顺,闲雅俊逸;水火二将执旗奉剑,拱卫两厢,勇武威严。铜案之下有玄武一尊,蛇绕龟体,是道教的精神图腾。后檐上方高悬金匾一方,上书“金光妙相”四字,自然是皇帝亲笔题写,以期彪炳千秋。
整个金殿,恰似北京故宫太和殿的微缩版,从内到外仿木宫廷构造浑然天成,通体不见缝纹,造工精细严密之至,令人惊叹。乃至能神妙地控制空气对流,形成了六百多年不熄的长明灯奇异景观。
整个金殿用铜总重量108吨,用黄金100公斤以上。由于铸造鎏金工艺奇绝高超,金殿历经六百多年的风雨雷电、严寒酷暑,仍金光夺目,百里方圆亦可见其辉煌壮美。这一切奇迹都发生在天柱峰顶,在古代交通与技术都尚不发达的条件下,这似乎是一个超出人们想象的神话。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专家们才从国家图书馆的史料中找到答案。明永乐十年敕建武当山宫观时,明成祖尤为重视太和宫工程项目,亲自下诏,亲自督办,“造金殿以表其巅”。明永乐十四年,金殿在北京设计铸造完成以后,明成祖又命督造大臣护送其从京杭运河至南京,沿长江至汉江,到武当山组装完成。至于怎样沿神道悬崖峭壁运上巅峰,拼接组装而成,只能留给后人无限猜想了。
我们只想猜想一下在京城铜铸作坊,是怎样将这宏伟的金殿浇铸加工而成的:设计师们先按1∶1比例做出木制金殿的模型,然后用泥沙翻成模范空间。当时,不知多少座熔炉沿边槽排开,炉内大火流金,铜汁鼎沸,地坑里内外模范同时浇铸。一次次蓄满炉膛的万斛金汤相率奔泻而出,才铸成了这梁、柱、檐、脊、大小构件。然后又经精工打磨处理,雕刻花纹图案,鎏金焕彩、编号包装。猜想此等场面,六百多年前的皇家作坊式生产,分明已经有了近现代工业的规模与气象。
金殿
叁
云都仙阁之上,我们兴奋赞美之后,再静心定神。
透过物质与技术的表象,在建筑意蕴的深处,无穷的感想会纷纷生发出来。
七十二峰呈莲花盛开状态耸立朝望而来。
三天门接踵托推而上,朝圣门和朝拜殿组成的外城建筑群烘云托月,前奏宏大。
紫金城墙如巨龙蜿蜒,绕顶盘桓。
九连蹬神道节奏铿锵,一跃而起,到达辉煌顶峰。太和仙界,金殿入云,仙鹤衔日,钟磬齐鸣。
这种恢宏的建筑布局,如一部交响乐章,旋律不断上升,延展,最后直入九霄。
站在太和宫金殿之前,抚云浴风,真如仙山琼阁,天上人间。这样步步相托、环环相扣的烘托,这样起承转合的连绵节奏、一咏三叹的韵致,中国古典建筑美学在借助山岳风景潜质的舞台上,被发挥得酣畅淋漓、登峰造极。立体中轴线造型的内涵,呈现出了超凡入圣的魅力。
这是让世界震撼与惊叹的东方智慧。
在皇权与神权的同构中,这个山水建筑杰作,不仅最合传统制式,而且最具设计的灵活思维。在山水、建筑、宗教与人文之间,它既稳健审慎,又浪漫夸张,在秉承传统规则中,实现了最惊险的创新。来过武当山太和宫的人才知道,中国也有埃及金字塔,也有古希腊帕特农神庙一样的世界建筑文化奇迹,也有为神而建造的辉煌无比的圣殿。(雷勇 泽元 段吉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