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行走在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但见青山碧水映衬蓝天白云,大美生态与绿色生产美美与共。近年来,该区坚决扛牢守井人职责,坚持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抓手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一座宜居宜业、绿色低碳、产城融合的生态新城崛起在世人面前。
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十堰创新联动发展区。
碧水清风常在 答好生态环保新答卷
加强环境保护,是加速城市更新、加快产业转型的基础。十堰经开区积极探索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新路径,上下一盘棋构建生态环境大保护格局,加速迈向保护就是发展的新境界。
主要领导挂帅,严格落实生态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蓝天保卫战、净土保卫战,辖区环境质量稳步提升。把茅塔河小流域综合治理作为“书记工程”,设立“十堰经开区茅塔河小流域综合治理指挥部”,以支沟为治污基本单元,按照“管沟同改、水岸同治”原则,统筹推进16条支沟治理和茅塔河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工作,水质优良率达100%。上半年,辖区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167天,“无废城市”“无废油库”建设蹄疾步稳。
全域协同全员参战,形成“四级联动、一体落实”的生态环保工作格局。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今年以来已集中开展清“四乱”行动8次,出动河道支沟保洁管护850人次,清理垃圾4吨,十堰经开区党工委、职能部门、街道、村居四级联动,强化联动执法,动必有方、动则必赢。建立长效保护机制,组建45人的专职队伍,负责河道、支沟的日常保洁和管护。
茅塔河十堰经开区段水质优良率达100%,持续稳定在Ⅱ类以上。
排查隐患落实监管,严格守牢环境安全关。开展全域污染源排查,实施“一沟一策”针对性整改,推进全域雨污分流;开展龙门工业园、温州工业园、港澳台工业园、神鹰工业园以及支沟沿线的重点企业排污管网排查,形成“一张表”(企业信息表)、“一套图”(企业污水管网平面图)、“一张单”(问题清单)、“一张网”(排查成果),建立工业企业雨污管网排查“一企一档”,确保企业污水无直排等环境问题。落实环境应急安全监管,修订完善9家危险化学品企业应急预案,并进行全面的安全专项检查和污染排放检查。
厚植人民情怀 构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保护生态为了群众、依靠群众,成果由群众共享。近年来,十堰经开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走好群众路线,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力量下沉,一线推进。十堰经开区动员党员干部积极下沉村(社区),结合“共同缔造”和“五亮五共”活动,充分发挥“街道党工委—村居党组织—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联动优势和示范带动效应,扎实开展污染源全域排查,围绕重点流域暗管直排、建材行业环境污染、农村生活污水排查整治、支沟水环境质量改善等方面开展排查治理,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推动综合治理,确保水质持续稳定达标。
发动群众,共建共管。多次召开动员会、座谈会、院落会,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把小流域综合治理、垃圾分类、文明创建、社会治理和振兴家庭经济等五个方面工作纳入全区中小学校社会实践课教学内容,教育引导辖区1.8万名中小学生参与其中,以学校带动家庭、影响辐射全社会,将水生态保护实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吸纳社会力量协助河流治理,选聘19位民间河长,发挥“前哨探头”作用,带动广大群众开展节水护水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形成河湖管护社会共治的良好局面。
十堰经开区在茅塔河陈家湾段组织开展“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守水护水实践活动。
补齐短板,改善民生。加快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完成“撤箱换桶”3000余个,完成汽配城老旧街区改造、东风特种汽车有限公司老旧厂房改造和1092户老旧小区改造,创建3个“省级垃圾分类示范社区”。常态化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加快推进全域垃圾分类试点建设。启动白浪街道柯家垭村赵家院、小乐沟等地环境整治。加快推进生态修复,构建茅塔河生态廊道。因地制宜打造小龙溪生态景观节点,开展河道沿线环境整治,搭建休闲民宿、生态观景台等场景。启动茅塔河历史遗留矿山修复工程,改善土壤功能,加快植被恢复,修复矿山生态系统。
治理一条河,美丽一座城,幸福一方人。如今在十堰经开区,群众的观念正逐渐从“政府环保”向“全民环保”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生态文明蔚然成风、深入人心。
贯彻绿色理念 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更是发展靠山。十堰经开区始终树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加快生态赋能产城融合、产业转型脚步,走出了一条新时代的绿色“碳”新路。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目前,十堰经开区已建起6大工业园区,聚集两千多家汽车及零部件企业。聚焦新型工业化,突破性发展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加快传统汽车零部件企业转型,积极推进辖区企业在电驱动、智能座舱、线控底盘、新材料等领域加速发展。启动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创建,目前已创建省、市级绿色工厂2家,区级绿色工厂18家,拟申报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2家,计划2025年建成国家级绿色园区。
十堰经开区充分利用工业园区厂房屋顶建设光伏电站,降低企业用电成本50%以上。
升级绿色工艺,走好低碳节能路。深入聚焦源头治理,助力企业转型升级。以赛力斯(湖北)公司为标杆企业,在污水处理上实现60%废水回用,在废气治理上建设挥发性有机废气处理设施,年减少排放废气130多吨,通过推动废物综合利用、循环用水、绿色工艺,助力企业由“排放末端污染治理”向“生产过程减污降碳”转变。推动企业利用厂房屋顶建设光伏设施,累计在企业及园区办公楼等70余万平方米屋顶建设分布式光伏设施,总装机容量45兆瓦,年产绿色电力5000万度,每年可节约标煤1.5万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4万吨。园区工业企业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率达100%,一般固废综合利用率由85%提升至90%。
实行科技监管,守牢环境治理关。十堰经开区产业集聚,园区众多,工业污水治理是更好地实现绿色环保发展的重中之重。该区加快十堰东部工业污水处理厂建设,强化工业污水集中闭环处理,积极融入全市保水护水治水“一盘棋”,加快完善智慧监测体系,搭建监测预警平台,推进丹江口库区水质保障经开区分中心建设,打好“排污监测+用电监控”的监管“组合拳”,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执法、监测、应急能力。
十堰经开区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十堰造”新能源汽车出口欧美市场。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十堰经开区将进一步牢固树立大局观、系统观、全局观,立足自身优势、细化目标任务,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现路径,努力为全国全省绿色低碳发展闯出新路、作出示范,为十堰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作出应有贡献。(文/记者 王雁博 通讯员 毛松 刘俊轶 图/特约记者 刘爱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