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一句“先欠着”,之后就玩起“消失术”。近日,房县人民法院执行法官借助数字赋能化身“正义侦探”,从保险单里“挖”出3.1万元血汗钱。这波操作不仅让失信者现原形,更给企图逃避执行的“戏精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法治课。
2016年,房县的老谭在段某的工地干水电工,本想着凭手艺吃饭,没想到活儿干完了,工资却成了“纸上数字”。2018年底,包工头段某打下4.5万元欠条就玩起了“消失术”。多年不见段某行踪,眼见血汗钱就要打水漂,2023年,老谭一纸诉状将对方告上法庭。当年12月,经法院调解,双方达成分期还款协议。谁料段某仅履行了两期便再次隐身,剩余3.1万元欠款成了“空中楼阁”。2025年,老谭申请强制执行后,法官多次拨打段某电话、赴其老家查找,但始终无法联系上段某。 面对“查无此人”的困境,执行法官亮出科技“火眼金睛”——通过执行指挥中心网络查控系统,发现段某名下商业保险暗藏“玄机”。原来段某早把欠账当“投资”,购买分红型保险试图“钱生钱”。法官当即向保险公司送达协助执行通知书,成功扣划保单现金价值3.1万元,这场“躲猫猫”最终以法槌落定告终。
“保险不是老赖的‘护身符’!”承办法官提醒,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执行中财产调查若干问题的规定》,具有现金价值的保险产品正成为执行攻坚重点对象。试图通过购买保险转移财产,只会让“赖账成本”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除被强制扣划保险金外,还将面临限制高消费、列入失信名单等“组合拳”。
想“躲”?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想“赖”?数字查控无处遁形;想“逃”?信用惩戒寸步难行!据悉,房县法院正持续开展“甘棠砺剑”专项执行行动,对“装聋作哑型”“金蝉脱壳型”老赖全面“亮剑”。(记者 吴楠 通讯员 刘睿 冯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