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农喜丰收(资料图片)
编者按: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市纵深推进“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建设,发展了一大批特色鲜明、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推动了乡村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呈现出美丽乡村百花齐放的喜人面貌。即日起,本报推出“富裕一方百姓振兴一方经济”专栏,聚焦全市“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特色亮点,彰显强劲有力的乡村脉搏,描绘乡村振兴大美图景,敬请关注。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桔绿时。初秋时节,丹江口市习家店镇7万亩柑桔硕果盈枝、长势喜人。丹江口库区温润的季风气候、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纯净的汉江水,造就了习家店柑桔金黄、皮薄、香甜的独特品质,以习家店柑桔为代表的“武当蜜桔”更被国家农业部冠以“中华名果”的荣誉称号,一度畅销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远销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家。
传统柑桔产业如何焕发新的生机?
时光回溯,柑桔产业作为习家店镇支柱产业,是当地群众重要的收入来源,但传统品种及栽培技术逐渐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生产需求,相当一部分20年以上老桔园树势衰弱,产量逐年下降,市场竞争力低下,老百姓弃园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制约了柑桔产业发展。
“必须让柑桔这一传统产业重新兴旺起来,走出特色,提高效益。”以乡村振兴“一村一品”为契机,习家店镇开启了柑桔产业“二次革命”,“淘汰一部分、保留一部分、改造一部分”的产业发展战略全域铺开。
桔农石本学种植柑桔20余年,他率先对自家的桔园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成为该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并切实尝到了甜头。
“之前20亩桔园只能产2万多公斤桔子,最好的时节才卖7毛一斤,刨去人工成本,几乎没什么利润。”石本学算了一笔账,“现在桔树改稀后,桔子个头大了,产量也高了,去年我的桔子卖到了1.7元一斤,比之前多赚了上十万元。”
该镇采取隔行间伐、隔株间伐等方式,进行桔园“密改稀”,对30年以上树龄桔园进行清理重建,引进龟井、兴津、早津等优质早熟新品种,打造精品果园。大力推广生物防治、综合保花保果、隔年结果疏果、冬季抗寒防冻、果实套袋等技术,有效提高了柑桔品质,逐渐扭转了柑桔产业的衰败形势,带动全镇柑桔产业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为了进一步巩固柑桔产业发展成果,习家店镇每年定期组织柑桔种植培训,培养“田秀才”“土专家”,并免费发放化肥和柑桔周转筐。如今,全镇发展柑桔面积达到7万亩,年产柑桔7500万公斤以上,产值5000万左右,帮助村民实打实通过柑桔产业增收致富,走上了小康生活的幸福道路。
如何建强平台拓宽销路?
为了解决柑桔大上市时期桔农、客商的车辆拥挤、交易秩序混乱等问题,该镇建设了一个占地近百亩的鄂西北最大的柑桔交易市场,同时配套打蜡、包装、塑料筐生产等车间,提供收购、分级、打蜡、质检、包装、销售一条龙服务。
“习家店柑桔交易市场规模大、交易正规,为我们客商提供了良好的交易环境。每年柑桔上市我都会来收购柑桔销往河南河北及江浙一带,今年已经是第13个年头了,到了销售季每天至少发走4车5万公斤左右桔子,因为这里的柑桔品质好,市场供不应求。”来自河南省商丘市的柑桔客商董宁特说道。
柑桔交易市场投入使用后,不仅成功解决了以往柑桔产业“马路交易”的问题,促进了该镇柑桔交易规范化、规模化、市场化,还带动了周边5个乡镇的柑桔销售,柑桔年交易量可达1亿公斤。同时,火热的柑桔交易也为当地百姓创造了1000余个工作岗位,帮助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发挥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丹江口市一年一度的“库区情桔乡行”武当蜜桔推介会暨“农民丰收节”,每年10月都会在习家店镇柑桔交易市场举行盛大的外销发车仪式;借力电商平台,引导回乡创业青年、新农人开办网店,拓展线上销售渠道,让丰收的柑桔搭上电商快车走向全国,实现了产销无缝对接,有效拓宽了柑桔销售渠道。
如何实现农旅融合走好生态路?
柑桔树四季常青,树形美观,春季花香宜人,秋来桔满枝头,是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的理想产业。
近年来,习家店镇大力实施“生态旅游强镇”战略,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打好特色牌、走好生态路,积极推动农旅融合发展。
该镇引进习氏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依托龙头带动,打造沧浪桔海生态观光旅游带,种植爱媛38号、金秋砂糖桔、三黄柚等17个品种柑桔,着力打造精品果园,建立生态农业观光园区,吸引广大游客到果园观光采摘、休闲娱乐,促进全镇柑桔产业逐步向生态观光农业转型,绘就了“园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的农旅融合新画卷。
“每年柑桔成熟后,来我们村里采摘的游客每天有大几十人,周末可以达到每天两三百人。”行陡坡村党支部书记蔡毅说。
“下阶段,我们还将继续通过举办柑桔节来吸引人气,加强和旅行社、网络大V等合作,提高游客流量,进一步打响习家店柑桔的知名度、美誉度,拓宽销售渠道,带动群众增收。”习家店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说道。
下一步,习家店镇将以提高柑桔品质、生态观光农业转型、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出发点,依托柑桔品牌效应,持续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产业带、产业园区建设,努力实现产业增效、果农增收、生态增绿,让“中国水都”的“青山绿水”成为人民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记者 王雁博 特约记者 马雨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