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十堰市中心城区渣土消纳25年经营权转让三方协议签订仪式在市财政局举行。随着市财政局、市渣土管理处、市交投渣土公司正式签约,一个涉及32个消纳点位、规划容量1.45亿立方米、转让总价7.55亿元的重大项目落地,标志着十堰在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领域迈出突破性一步,为全省同类资源盘活提供了“十堰样本”。
从资源到资本的“关键一跃”
这场签约背后,是一场历时半年的资源盘活攻坚战。2024年12月,十堰启动渣土消纳经营权盘活谋划调研工作,今年3月通过市政府决策,4月组建多部门联合专班赴外考察,5月挂牌交易,直至6月协议落地——155天高效推进,串联起从“资源梳理”到“资本变现”的完整链条。“32个点位、1.45亿立方米容量,这是十堰城市建设未来25年的渣土消纳‘底盘’,更是一笔沉睡的资源财富。”市大财政体系建设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市场化转让经营权,不仅将低效利用的渣土消纳经营能力转化为7.55亿元财政收入,更构建了“政府监管、企业运营、市场配置”的新型管理模式。
作为全省2025年一至二季度唯一单体盘活规模超5亿元的项目,其“大项目”属性不言而喻:它既是十堰城市基础设施领域的一次重大改革,也是全省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标杆性实践。“以往这类资源效率低、盘活难,现在通过经营权转让,实现了资源价值最大化和管理专业化的双赢。”参与协议起草的律师事务所负责人表示。
突破传统的“机制探索”
此次盘活的核心价值,在于打破了传统公共资源运营的思维定式。“我们突破了‘经营权仅限于水电气暖’的固有认知,首次将渣土消纳这类‘准公共资源’的经营收益权纳入市场化范畴。”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不同于普通的收费权转让,本次盘活创新性地采用“综合收益测算”模式——不仅核算渣土消纳的直接收费,更统筹考虑土地集约利用、生态环境治理等衍生价值,形成“资源-资产-资本”的价值闭环。
这一创新,直击长期以来公共资源盘活的痛点。过去,政府多依赖土地出让等“有形资产”融资,而“无形财产权”长期被忽视。此次十堰市以渣土消纳经营权为切口,证明了公共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超越“实物形态”,向“权益价值”延伸。正如参会的银行代表所言:“这不是简单的‘卖资源’,而是通过市场化机制,让‘未来收益’提前反哺城市建设,为财政金融联动打开了新空间。”
激活无形财产权的“时代跨越”
签约仪式上,一组对比数据格外引人注目:从“单一管理”到“市场运营”,32个消纳点位将由市交投渣土公司统一建设、运营,引入专业化团队实施扬尘治理、复绿复垦等工作,破解过去“重建设、轻管理”的难题;从“区域试点”到“全省示范”,作为全省首个完成渣土消纳经营权整体转让的城市,十堰为同类资源盘活提供了可复制的“制度模板”,包括协议框架、收益分配、监管机制等核心环节均形成标准化路径。
“这标志着十堰的资产盘活从‘有形资产处置’跨入‘无形财产权运营’的新阶段。”市大财政综合协调专班负责人表示,此次突破不仅提升了财政资源统筹能力,更为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放管服”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奠定了机制基础。
多方协同的“攻坚实践”
项目落地的背后,是一场跨部门、跨领域的“大联合”攻坚。财政部门牵头统筹,城管执法委、资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等10余个部门,茅箭区、张湾区、十堰经开区三区协同配合,从规划审核、法律风控到资金监管形成闭环;市交投集团作为承接主体,联动专业机构完成点位勘察、收益测算、运营方案设计;银行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探索以经营权为质押的融资模式,以银团模式为项目落地提供资金保障。“5个部门组成的考察专班、3个月的政策研讨论证、7轮协议细节打磨,没有多方联动,不可能实现155天高效落地。”参与项目推进的市渣土管理处负责人感慨道。
按照规划,十堰市将以此次盘活为契机,开启“三个统筹”的战略布局:一是统筹协议落地与长效监管。成立“小而精”的工作专班,设置3年过渡期,持续协调解决运营中的问题;同步推进渣土管理执法体制改革,厘清监管权责,确保经营权转让后“管得住、运营好”。二是统筹当前盘活与长远谋划。总结渣土消纳经营权盘活经验,向医废处置、停车场、国企物业等领域延伸,打造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式盘活。三是统筹财政金融国企联动。建立“财政搭台、金融赋能、国企冲锋”的常态化机制,形成“项目谋划-资本对接-运营管理”的全周期合作。
“今天的签约,既是‘动员令’,也是‘责任状’,更是‘冲锋号’。”市大财政体系建设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以尽锐出战的姿态,聚焦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推动更多公共资源向“市场化、资本化、专业化”转型,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记者 吴楠 通讯员 贾俊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