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做深做实林长制系列报道④做好“活绿”文章,探寻“两山”转化最优解——

向“林”发力 借“绿”生金

日期: 2025-03-14 08:10:07
来源: 十堰日报

惊蛰时节,国有竹溪县双竹林场云雾缭绕,林海绵延起伏,漫步其中仿佛置身“天然氧吧”。这个曾获全国“十佳林场”殊荣的生态明珠,2024年11月入选国有林场试点优化调整名单,成为十堰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先锋阵地。

双竹林场是我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一个缩影。自2007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启动以来,我市着力破解产权模糊、经营粗放、流转无序等历史难题。通过“三权分置”确权登记、林权交易平台建设、经营主体培育等系统性改革,全市集体林蓄积量较林改前净增3700万立方米,增幅达67%。

近两年,我市充分发挥森林资源优势,以林长制为抓手,以林权改革国家级试点为依托,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双竹林场为代表的“1+1+6”改革矩阵全面铺开——1个国家级试点(竹溪县双竹林场)、1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十堰省级森林康养试点),叠加丹江口市林木采伐、郧西县林业适度规模经营、郧阳区林下食用菌、竹山县油茶产业、竹溪县双竹林场联村带户、房县林下经济等6个市级特色试点,形成立体化改革格局。

双竹林场国家级试点是林业改革的典范。双竹林场场长周本庚介绍,林场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在产权制度、经营管理模式等方面大胆创新。引入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充分激发林场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开展森林培育、生态修复等方面的研究,有效提高了森林资源的质量和效益。

改革释放的生态红利正加速转化。全市培育出家庭林场、专业大户、林业合作社、林业企业等1300余个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其中2家企业年产值超亿元。全市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超750万亩,食用菌、油茶等林下经济总产值86.6亿元,带动69万林农增收致富。林地流转融资也有序推进,流转林地经营权273万亩,抵押林地36万亩,抵押贷款6.7亿元。

制度创新的“绿动能”持续增强。全市8个县(市、区)均恢复了林业局机构设置,作为政府组成部门,保留林管中心。建立智慧林长制平台,接入“城市大脑”和水质监控中心,对主城区228个保留山体进行全方位、无盲区巡管,通过“空天地”一体化协同巡护,森林防火、病虫害预警响应速度大幅提升。目前,我市正着力构建森林“四库(水库、粮库、钱库、碳库)”联动发展体系,计划三年内新增碳汇交易量50万吨。

“林改的深层价值在于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市林业局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坚持向“林”发力、借“绿”生金,推动“四库”联动,积极探寻“两山”转化的最优解,打造鄂西北林产品精深加工集群,让更多“美丽颜值”转化为“美丽产值”。(记者 周仑)

编辑:闻佳慧

责编:郑 静

编审:马俊杰

方针政策权威发布,网上问政快速回应,最新资讯随时掌握。
十堰发布
  • 欢迎关注十堰政府网官方微信“十堰发布”
  • ① 打开微信——发现——扫一扫,扫描左侧的微信二维码关注。
  • ② 打开微信——通讯录——右上角“添加”,搜索“十堰发布”“syfb0719”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