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寒潮降温过后,北京的最低气温已跌破冰点,但在门头沟的妙峰山山窝里,泉水叮咚,汩汩作响。这就是陈家庄泉。
“小时候全村人喝水、吃饭都靠这泉水,后来永定河没水了,这泉眼慢慢也就干了。”附近村民告诉记者。但在2019年,这处枯竭了约40年的泉眼奇迹般地复涌了。后经考察论证,陈家庄泉的地质构造走向与永定河河槽走向一致,泉眼复涌是永定河流域生态补水的成果之一。
泉水又被称为“地下水的天然露头”。历史上的北京,也曾多河富水、掘地成泉。但从1999年开始,北京遭遇持续十多年的干旱,为了满足城市快速增长的供水需求,不得不大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2014年,“南水”进京。除了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成了城市主力供水水源之外,“南水”也为京城地下水水位止跌回升立下了大功。北京开启大规模自备井置换和地下水源地压采减采工作,市水务部门充分利用本地水、雨洪水、再生水等多种水资源,科学精细化开展跨流域生态补水,回补地下水,实现“藏水于地、蓄水于库”。
“‘南水’进京后,北京逐渐形成了优先利用外调水、协同用好本地地表水、充分利用再生水、有序涵养地下水的水资源配置调度原则,珍惜水、调度好水。”北京市水资源调度管理事务中心副主任王俊文告诉记者,有序涵养地下水的方式就是“少采多补”。一方面有计划地关停自备井,大幅压减地下水开采量;另一方面持续推进水网连通,开展生态补水,增加地下水补给。
10年来,北京完成了1300余处自建设施供水小区(单位)水源置换,“南水”进京水量中约有22%用于回补地下水和河湖湿地。
泉水复涌是地下水得到涵养、水位持续回升的最直接表现。
在北京市水文总站,一张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埋深折线图,清晰地展示了多年来城市地下水水位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水位还维持在较高水平;20世纪90年代,地下水水位略有下降;自1999年开始,地下水水位急剧下降;2016年迎来转折点,地下水水位呈现止降缓升趋势;2020年,地下水水位开始明显回升。
涵养效果最明显的是隶属于潮白河水系的密怀顺(密云区、怀柔区、顺义区)地下水源地。2015年,北京南水北调配套密云水库调蓄工程首次向密云水库输水。当时,北京就从位于怀柔的分水口将一部分“南水”顺着牤牛河、怀河、潮白河向密怀顺地下水源地补水。到了2021年,潮白河开始大规模生态补水,密怀顺地下水源地的水位抬升更加明显。2022年年底,密怀顺平原区平均地下水水位回升至21.56米,较2014年年底回升14.28米。
“现在地下水水位已基本回升到2003年前的水平。”北京市水资源调度管理事务中心调度管理科科长李述说,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水位已连续9年实现回升,地下水储量较2015年年底增加70亿立方米。
“我们选取了延庆黑龙潭、门头沟陈家庄、平谷黄草洼等10个泉点进行长期监测,目前上述10眼泉实现了监测以来常年不断流。”北京市水文总站相关负责人介绍。
流泉自成响,林壑坐生凉。随着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水位的持续回升,北京已有81处曾经干枯的泉眼复涌,更有许多地下水水位的监测井变成“自流井”。(北京日报记者 王天淇 十堰日报记者 杨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