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长陈新武在市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上的报告(摘要)

日期: 2021-01-13 09:47:09
来源: 十堰日报

   

陈新武作工作报告 记者陶德斌摄
  

    一、“十三五”和2020年工作回顾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聚力脱贫攻坚、奋力转型发展的五年,也是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的五年。面对异常复杂的外部环境,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新发展理念,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加快建设“现代新车城、绿色生态市”,基本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50亿元,人均GDP接近6万元。
  ——这五年,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456个贫困村出列,8个贫困县(市、区)摘帽。扶贫工作成效考核连续六年在全省获得优秀等次。
  ——这五年,产业升级实现突破性进展。坚定不移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培育新动能,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乘用车从小到大,商用车迈向中高端,新能源车快速成长,开创了“商乘并举、油电并重”新格局。
  ——这五年,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性提升。实现了县县通高速,武当山机场通航,迈入全国百万级机场行列。汉十高铁通车,十西高铁湖北段开工,十堰跨入高铁时代。
  ——这五年,生态环境实现系统性治理。坚持把生态修复保护摆在压倒性位置,扎实推进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生态环境进一步好转。
  ——这五年,文明创建取得历史性突破。坚持为民创建,久久为功,以全国地级市第一名成绩创成全国文明城市,丹江口市、竹山县同步创成全国文明城市。十堰知名度、美誉度显著提升,城市凝聚力、向心力进一步增强。
  ——这五年,人民生活获得实质性改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兜牢民生底线,办好民生实事,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刚刚过去的一年,极不平凡、极不容易。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经济社会发展按下“暂停键”,困难挑战前所未有。我们担难担险、奋勇前行,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好于预期的成效。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科学有效抓好疫情防控。二是全力以赴加快疫后重振。三是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四是用改革开放的办法优化营商环境。五是统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六是加强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
  二、“十四五”主要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
  未来五年,我市经济总量加快向3000亿元迈进,“一主三大五新”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营商环境力争达到全国一流水平,“两山”实践创新取得重大进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持续巩固,民生福祉进一步改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社会治理达到新水平。我们将实施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产业升级“三大战略”,推动市场主体、县域经济、基础设施“三大突破”,实现营商环境、城市品质、人民生活质量“三大提升”。主要突出抓好以下八个方面。
  (一)坚持全域协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深度融入全省区域发展布局,加快构建 “一核带动、两翼驱动、多点联动”区域发展布局。做大做强做优中心城区,打造汽车“智造”中心、交通物流中心、商贸服务中心、科教人才中心、文化医疗中心,力争中心城区经济总量突破2000亿元。推进“两带”建设提档升级,以丹江口、郧阳区、郧西县为重点,建设国家战略水资源保障区和产业带、文化带、旅游带;支持房县、竹山、竹溪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产业,探索具有山区特色的城乡协同和乡村振兴之路,打造支撑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南北“双翼”。坚持点面支撑、全域发力、多点联动,推动县域经济大突破。“十四五”期间,县域GDP、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二)坚持创新驱动,培育发展新动能。坚持科技强市、质量立市,把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扎实推进国家高新区建设,持续深化与中国工程院合作,高标准建设一批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企业科研能力,深入推进“双百”行动,建成富有秦巴山区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坚持引才引智和培养提升相结合,打造面向“一主三大五新”现代产业体系的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抓好质量提升行动,强化标准引领,以高标准带动高质量发展。
  (三)坚持壮大实体经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着力构建“一主三大五新”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汽车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快建设现代汽车城,形成2000亿级汽车产业集群。发挥生态、文化、产业优势,着力发展大旅游产业,到“十四五”末大旅游第二大支柱产业更加稳固,综合收入、游客接待数量和文化产业增加值均实现翻番;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文化、健身、医药等深度融合,培育壮大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大健康产业;做大优质生态产品,加快发展绿色有机食品精深加工、水制品、节能环保等大生态产业。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新型材料、智能装备、清洁能源、现代服务业“五新”产业。
  (四)坚持扩大内需,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
  加快培育内需体系,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促进消费扩容升级,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增加公共消费。坚持新基建和传统基建双轮驱动,加快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实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加快建设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构建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推动十西高铁建设,积极谋划安康—十堰—南阳高铁、三门峡(洛阳)—十堰—宜昌铁路、江北高速、郧商高速等重大交通项目,加快推进十巫、十淅、房神、福银高速复线改扩建等项目,启动城区轨道交通建设。推进竹山、竹溪、丹江口通用机场建设。积极申建保税物流中心,加快推进武当山机场航空口岸、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等建设。
  (五)坚持深化改革,系统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行“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一事联办、异地可办”。落实“有呼必应、无事不扰”店小二服务精神,深入开展“双千”行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强财政资源统筹,深化市区财政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普惠性和有效供给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推动更多企业挂牌上市。
  (六)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守住粮食安全底线。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全面升级,推动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加强茶叶、香菇、药材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力争“十四五”末,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200亿元。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完善农村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七)坚持绿色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推动建设绿色发展和水质保护协作区,巩固以“五河”为重点的河流治理成果,确保“一库净水永续北送”。持续开展生态修复和环境污染治理,实施丹江口库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坚决落实十年“禁渔令”,让库区江河休养生息。拓展“两山”转化路径,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建立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构建激励约束并重、覆盖领域全面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健全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推动更高质量就业。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完善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和养老服务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加强“四大医疗集团”建设,做强“六大中心”,深化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建设。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争创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典范城市。加快建设全省市域治理现代化示范城市,打造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加强安全能力建设,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三、2021年重点工作
  2021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五届十次全会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奋力“争当标兵、走在前列、开创新局”,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今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以上;出口增长10%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6%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完成省定节能减排目标。
  按照上述要求和目标,今年重点做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强化创新驱动。推动十堰高新区建设,支持丹江口市、郧西县、房县等创建省级创新型县市。深入开展“双百”行动,高标准建设中国工程科技十堰产业技术研究院。支持企业、院校、机构等共建开放研发检测平台,支持湖北医药学院争创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强创新型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推进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十堰)示范基地建设,实现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50亿元以上,培育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0家,新增高新企业2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1%。
  ——扩大有效投资。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两新一重”等重点领域,民间投资比重达到60%以上。狠抓项目调度,推进省市级重大项目建设,确保全年完成投资1300亿元以上。谋划争取十宜铁路等项目纳入国家、省规划笼子,完成武当山机场国际航站楼及配套设施前期工作,启动两郧一级路、新水厂等334个亿元以上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十西高铁、十巫高速、十淅高速、城区水资源配置工程、百二河生态修复工程等382个亿元以上续建项目,确保滨江新区至武当山玄岳门一级路城区段等209个重大项目基本建成。加大产业链招商和以商招商,新增亿元以上入库项目150个。
  ——激活消费市场。支持商贸企业拓展线上服务,加快发展网上零售、外卖餐饮等新业态,发展直播带货、宅经济、共享教育等新模式。培育消费热点,提升消费品质,鼓励开展消费促进活动,深化农产品产销对接,发展高品位卖场和特色商业街区。
  (二)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做强做大汽车主导产业。积极支持服务东风各板块企业在堰发展,优化汽车产业布局,推进整车专用化战略,实施零部件提升工程。启动东风专汽新工厂整体迁建,推进大运汽车二期建设,确保东风(十堰)底盘部件、东风商用车动力总成扩能改造、驰田新工厂、正和高端车身等如期建成。大力发展机器人、数控机床、智能生产线等先进制造业,加快建设东风装备智能产业园,支持国瑞智能等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实施“技改提能、制造焕新”行动,持续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提高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新增规上工业企业70家。
  ——加快发展大旅游、大健康、大生态产业。完善全域旅游格局,丰富旅游业态,推进方特武当山中华传统文化园、汉水九歌、欢乐世界、郧县人遗址文化公园、郧西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竹溪山泉溪舍康养基地等项目建设,推动丹江口南水北调源头生态文化旅游区、郧阳湖生态文化旅游区和郧西五龙河创建5A级景区,支持桃花岛、太和梅花谷等创建4A级景区。支持武当山、郧西、丹江口、房县等地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推进太极湖旅游度假区建设。积极争创国家文旅消费试点城市,开发森林康养、红色旅游、汽车露营产品。力争接待游客突破1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千亿元。继续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南水北调博物馆等建设,新建续建文旅项目120个左右,培育规上文化产业企业20家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加快建设十堰生物产业园,支持竹溪县打造原料药生产基地。积极引进重点中医药企业,构建现代中药产业链。支持各县市区加快发展有机农业、绿色食品精深加工、水制品、生态林业等生态绿色产业。
  ——培育壮大“五新”产业。启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完善数字经济、新型材料、智能装备、清洁能源、现代服务业支持政策。加快推进钰邦电子二期、宏迈高科、天钢循环产业园、“武当云谷”大数据产业园等项目建设,着力引进培植一批优势骨干企业。推进5G基站建设,加快IPV6、物联网等规模部署。做大竹溪、竹山、房县、丹江口市电子信息产业规模。推进智能家居产业园、云仓电商科技产业园、佳福园冷链配送中心等项目建设,加快建设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重点城市。发展智慧物流,健全现代物流体系。
  ——提升产业链基础能力和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健全工业基础项目库,推动产学研协同攻关,加大优势领域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坚持强链固链,发展服务型制造,完善全链条协同体系,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鼓励产业联盟行业协会主动作为,优化产业链供应链环境。培育更多质量标杆企业,培育一批细分领域“隐形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促进数字化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研发设计、信息服务、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支持东风商用车网络货运平台建设,支持建设汽车及零部件检测设备共享平台。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推进企业上云,支持龙头企业搭建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供应链服务企业10家、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企业5家、“两化融合”贯标企业5家以上,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
  (三)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落实5年过渡期内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要求,对现有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重点监测收入水平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做到定期核查、及时帮扶、动态清零。持续加大产业帮扶,补齐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强化易迁后续扶持,加大就业和产业扶持力度,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社区治理能力,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建成高标准农田16.9万亩。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产业强农计划,促进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特色化、品牌化,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业质量效益。新改建基地15万亩,扩大柴胡、连翘等道地药材,香菇、木耳等食用菌和油橄榄等木本油料规模,推动茶叶、柑橘产业提档升级,加快打造茶叶、食用菌等产业集群。支持房县、竹山县、竹溪县、郧西县巩固烟叶产业,支持丹江口市创造性发展雪茄烟叶产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和龙头企业,加快推进新希望、正邦、东方希望养殖加工等项目,力争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0家以上,创建市级以上示范农民合作社30家、家庭农场20家,培育“两品一标”产品10个以上,力争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700亿元。抓好“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建设一批农业产业强镇。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筹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推动村庄建设规划全覆盖。分类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打造环丹江口库区乡村振兴试验区、城郊乡村振兴先行区和竹房乡村振兴示范区。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实施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改善农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新改建农村公路2500公里、危桥143座。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土壤污染等治理和修复。开展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继续抓好农村厕所革命和生活污水、垃圾收集处理,改善村容村貌,建设宜居的美丽乡村。推进县乡村公共服务一体化,促进教育、医疗、文化等优质资源向乡村覆盖。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持续深化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做好农村土地经营权颁证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回头看”,解决好改革遗留问题。深化股份经济合作社改革,推进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平台建设。健全农村服务体系,发展农业保险。强化农村人才和科技支撑,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加快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推进城市更新,优化城市功能,着力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品质和能级。继续推进管廊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开展市政道路“微循环”、无障碍设施改造,大力发展街头游园、山体公园等公共绿地。启动浙江路延长线、朝阳南路改线、航空路跨东风大道高架、双高路等市政道路建设,力争航空路、三峡路建成通车。抓好249个老旧小区综合改造。强化城市规范化、标准化、智慧化管理,持续开展城市功能补短板行动,加快过街天桥、农贸市场等便民设施建设,完善“15分钟生活圈”。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深化拉练巡检,加强考核激励,鼓励各县市区比拼赶超、争先进位。发挥重大产业基金作用,加快壮大县域产业集群,支持丹江口水资源产品加工产业园、郧西绿色板材加工产业园、竹山卫浴汽配产业园、竹溪精细医药化工产业园、房县纺织产业集群、郧阳食用菌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力争县域GDP、县域工业增加值均增长10%以上。
  ——加快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县域资源整合水平,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深入开展 “擦亮小城镇”建设美丽城镇三年行动,扎实推进以县为单位、乡镇为主体的美丽城镇建设,加快补齐公共环境、基础设施等短板,力争所有乡镇达到基础型美丽城镇标准。
  (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坚决落实长江汉江干流十年“禁渔令”,巩固库区拆围和退捕禁捕成果。严格执行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制度,加大环丹江口库区生态修复,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持续抓好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国土绿化、城区裸露山体修复、石漠化治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启动实施2个省级全域国土综合整治试点项目。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全面推进“林长制”,开展自然保护区勘界定标。加快建设绿色生态廊道,完成人工造林10万亩。
  ——继续推进污染防治。继续推进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加强污水、垃圾处置设施建设和运营维护,加快实施老旧小区清污分流、支沟治理、城区智慧排水等工程,推进神定河龙洞沟污水处理厂、柳林沟地下污水处理站建设,强化河湖长制,巩固提升“五河”水质,确保丹江口水库水质保持Ⅱ类标准,地表水监测断面达标率100%、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4.6%。强化工地扬尘、餐饮油烟、挥发性有机物等重点领域管控,确保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6%以上。抓好土壤污染防治,确保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
  ——完善生态文明机制。巩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成果,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加快绿色低碳发展,推进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推进房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等项目建设。深入开展系列生态创建,打造丹江口库区及汉江流域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支持丹江口市、郧西县、郧阳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郧西县下营村创建全国 “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六)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推进“一网通办、一事联办、全城通办、跨省通办”,优化流程再造和系统重构,打造线上零跑路、线下最多跑一次的政务服务体系,让群众和企业办事像网购一样便捷。深化政务公开,促进政务服务标准化、便利化、规范化,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帮办、代办服务体系。高质量完成证照分离全覆盖试点工作,实现持“照”即可经营。持续提升企业登记便利度,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压缩审批时间达到省定标准。加强对“红顶中介”治理,维护市场公平。推行“互联网+监管”,实现双随机一公开全覆盖,强化公共资源交易综合监管。深化“双千”活动,大力解决各类企业历史遗留问题,积极为企业纾困解难。健全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推动企业诉求接诉即办。从严落实“十必须十不准”,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落实减税降费政策,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优化金融生态,打击各种逃废债行为。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力争2家企业上市。明确地方事权与支出责任,增强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全面完成厂办大集体改革、市属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等工作,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积极扩大对外开放。畅通国际物流通道,积极构建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引导外贸企业入驻“楚贸通”。继续做好航空口岸基础性工作。推动口岸建设和国际贸易 “单一窗口”推广应用。支持企业开展国际经贸活动,扩大eGT新能源汽车、汽车零部件、茶叶、香菇等出口规模。抢抓新一轮对口协作机遇,全方位系统化对接北京,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七)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
  ——精准落实防控措施。以严防输入为重点严防反弹,坚持“人物地”同防,加强境外和国内重点地区来(返)堰人员全流程闭环管理。发挥医院、药店、口岸等“哨点”作用,强化大数据分析利用,健全多点触发、多病同防的常态化预警体系。落实医疗机构首诊负责制,严格执行发热患者接诊、筛查、转诊流程和闭环处置措施。抓好重点人群、重点卡口、重点场所、重点环节的科学精准防控,落实冷链物品报告查验制度,推进农贸市场、海鲜市场等重点部位采样调查,确保13类人等重点人群应检尽检。加强社会面防控,统筹各方力量,常态化开展社区人员信息采集、健康监测等工作。提升全员核酸检测能力,拓展“健康码”应用范围。推动重点人群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形成防护屏障。
  ——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强化医疗、防护、消杀和生活生产等物资储备和管理。细化完善各类应急处置预案。坚持常态化科学精准防控与局部应急处置相结合,加强人员培训和应急演练,打好疫情防控主动仗。加强信息发布,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增强群众自我防护能力。
  ——加快补齐公共卫生短板。完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机制。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市县乡三级疾控机构、队伍和能力建设。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推进突发疫情隔离点建设,加快太和医院市级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建设,完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提升疾病预防和救治能力。坚持平战结合,健全公共卫生体制机制与重大传染病救治体系,防止医疗与疾控 “两张皮”。
  (八)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持续抓好援企稳岗,稳定重点行业、重点群体就业。全面落实稳就业政策措施,鼓励以工代训,加快推进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抓实职业技能培训,优化就业和人才服务,确保新增城镇就业3万人,再就业1.2万人。
  ——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鼓励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发展,推进中职教育资源整合,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支持高校校区扩建,加快整合优势资源,筹建综合性大学,建设优势学科和品牌专业。推动郧阳中学、市一中、东风高中改扩建,加快湖北汉江技师学院、东风技师学院建设。全面推进健康十堰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加强武当文化、汉水文化研究,推动郧县人遗址、汽车工业遗产等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利用。广泛开展文化惠民、全民健身活动,推动武当太极拳进校园,积极备战第四届湖北艺术节、第十六届省运会。
  ——全面加强社会保障。推进社保转移接续,落实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政策。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推动异地就医直接联网结算,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落实退役军人优抚保障政策。抓好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工作。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激励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服务业,深入开展城企联动普惠养老和“时间银行”互助式养老服务,建设智慧养老信息系统。深化殡葬改革,推进城乡公益性公墓建设。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平台建设。纵深推进全域文明创建,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典范城市创建工作。推进法治十堰建设,创建 “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组织实施 “八五”普法。认真做好民族、宗教工作。持续深化 “长安杯”创建,加快推进立体化、智能化、社会化、实战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抓好信访维稳工作,健全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健全应急管理机制,提升抢险救援、防灾减灾和应急处置能力。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快建立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协调运行机制,强化物业服务考核评价,提升物业服务水平。建设市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积极开展慈善、社工、志愿服务等工作。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四、提高政府治理效能
  坚决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提升治理效能,不断增强公信力和执行力,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加强政治建设,练就过硬本领。
  ——坚持依法行政,提升治理水平。
  ——勇于担当作为,狠抓工作落实。
  ——从严正风肃纪,保持清正廉洁。

责任编辑: 吴楠
方针政策权威发布,网上问政快速回应,最新资讯随时掌握。
十堰发布
  • 欢迎关注十堰政府网官方微信“十堰发布”
  • ① 打开微信——发现——扫一扫,扫描左侧的微信二维码关注。
  • ② 打开微信——通讯录——右上角“添加”,搜索“十堰发布”“syfb0719”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