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十堰市2013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4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索引号
000014349/2020-07543
主题分类
财政
发文日期
2014年01月13日 10:38:49
发布机构
市财政局
文号

——2014年1月9日在十堰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财政局局长 吴先锋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向大会报告我市2013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4年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人员提出意见。

  一、关于2013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3年,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财政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四保六增”总体工作要求,坚持增收节支、开源节流,依法组织收入,严控财政支出,积极向上争取财政政策和资金,进一步加大财政改革力度,不断强化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圆满地完成了全年预算任务。

  2013年,全市地方财政总收入1174109万元,可比口径增长10.7%(剔除南水北调一次性收入因素,下同)。其中:上划中央税收收入完成438843万元,比上年增长0.3%;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735266万元,为预算的102.8%,可比增长18.1%。税收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重为76.3%。全市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284696万元,比上年增长10%。

  (一)市级公共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1、2013年市级公共财政收入情况

  2013年,市级公共财政收入总量787055万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市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42807万元,为预算的100.4%,比上年增长12.4%;转移性收入278325万元;地方政府债券收入50282万元;调入资金5547万元;上年结余10094万元。

  市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情况:税收收入完成351300万元,为预算的92%,比上年增长6.3%;非税收入完成91507万元,为预算的159%,比上年增长44.7%。

  转移性收入完成情况:返还性收入46898万元;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126241万元;专项转移支付收入105186万元。

  2、2013年市级公共财政支出情况

  2013年,市级公共财政支出总量为786895万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市级公共财政预算支出668380万元,比上年增长13.5%,剔除新增上级补助收入172120万元,为调整预算的102.2%;转移性支出118515万元(原体制上解支出23299万元,财力上解84074万元,专项上解4284万元,地方政府债券还本支出6858万元)。

  市级公共财政收支相抵,当年结余160万元。待市级决算办理完毕后,上述数字若有变动,将依法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

  (二)市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2013年,市级政府性基金收入总量222208万元,其中:土地出让金收入179937万元,其他政府性基金收入27702万元,转移性收入14569万元。

  2013年,市级政府性基金支出总量222208万元,其中:城乡社区事务153445万元,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2871万元,教育11463万元,农林水事务2513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762万元,文化体育与传媒80万元,交通运输3158万元,其他支出3499万元,上缴省支出44417万元。

  市级政府性基金收支相抵,当年收支平衡。

  (三)2013年预算执行中的几点体会

  一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市委工作中心,以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科学发展为主线,在困难中谋发展,在挑战中求突破,认真执行预算,依法科学理财,确保了年度预算的圆满实现。

  1、加强税收征管,促进收入稳定增长是确保预算圆满实现的首要前提

  2013年,因南水北调一次性收入到期,“营改增”结构性减税政策实施,以及东风公司合资重组等因素叠加,减收因素多、减收额度大,是近几年来我市财政收入形势最为困难的一年。面对严峻形势,全市财税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把组织财政收入,力求均衡入库作为财税工作的首要任务。一是及时分解细化目标任务,明确时间进度,强化收入责任,做到组织收入工作早计划、早安排;二是密切关注经济走势,认真分析税源结构和增减收因素,加强协调配合,强化征管合力,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税源监控,对重大项目实施动态管理;三是加快城区工业用地集中办证,力求土地性税收及时入库;四是在抓好常规性税源控管的基础上,开展清缴查补专项工作,入库税收2.1亿元。同时,加大税收组织协调力度,多次赴武汉、襄阳等地,积极与东风公司沟通协商,确保跨地区总分机构企业所得税征管到位,及时入库,实现分配利益最大化。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全市财政收入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圆满完成了全年收入任务。

  2、发挥财政职能,促进经济转型跨越发展是确保预算圆满实现的重要基础

  围绕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战略目标,以提高经济运行速度、质量、效益为中心,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支持重点项目建设,扶持汽车制造、特色农业、水电、旅游等重点支柱产业,加快形成“一主多元”产业格局,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

  支持城区新型工业化发展。做强做优汽车产业集群,筹措资金34057万元,及时兑现支持城区新型工业化发展相关政策;综合运用财政贴息、奖励、技改补助等手段,整合资金17956万元,重点推进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产业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实施;创新产业基金投入机制,与商业银行签订合作捆绑投放协议,投入重大产业发展资金2亿元,按8倍以上比例放大金融贷款,支持城区首批企业重大产业基金项目58个,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

  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以建设区域性现代服务中心为目标,加快推进旅游、商贸、物流、文化、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旅游营销及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筹措资金,加快推进武当山机场、新建博物馆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加速发展商贸流通业,支持商贸流通物流园建设,不断完善农村流通体系,继续推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认真落实好“营改增”试点改革政策,通过财税手段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十堰经济可持续增长。

  支持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围绕“一核多支点”及“一城两带”战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实施重点带动战略。筹措资金3亿元,设立市级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大力支持生态滨江新区、“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等建设;整合财政项目资金,支持实施“655农业振兴计划”,深入推进“四个百万特色产业基地工程”,着力打造高效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拨付重大产业发展资金4.35亿元,支持县域龙头企业产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建设;拨付市对区财政保障与发展转移支付资金5100万元,提高区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和财政保障能力。为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近年来,市级财政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力度逐年加大。

  加大向上争取力度。围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后税费分配问题以及生态保护工作,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向上汇报,争取有利于我市的税费分配政策。围绕五条河流综合治理及武当山机场建设项目,主动汇报,争取到位地方政府债券资金94755万元,比上年增长83%。2013年全市共争取到位上级补助资金171.54亿元,比上年增长13.9%。

  3、坚持有保有压,促进民生改善是确保预算圆满实现的重中之重

  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通过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严控一般性支出,着力保障民生支出需要,使经济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民生。2013年全市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资金为183.5亿元,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总额的80%。全面落实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各项政策,不断完善城区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改善教育教学基础设施,支持学前教育、中小学危房改造和教学设备更新;积极筹措资金,支持高校化债及新校区建设。完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加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群艺馆免费开放。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拨付城乡低保、就业等各类专项资金46433万元,支持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顺利开展;落实资金16436万元,支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稳步实施;建立社会救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实现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基金市级统筹。加强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支持实施五条河流达标治理工程,加强污水管网、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按政策落实好各项惠农资金。筹措资金14815万元,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财政投入力度;筹措资金11255万元,确保政府“十件实事”顺利实施。同时,市级财政积极筹措资金,服务好“四城联创”、“三违”专项治理、市政公共设施建设、市容保洁等工作开展。

  4、推进财政改革,实行财政资金绩效评价是确保预算圆满实现的关键环节

  坚持推进以部门预算为主线的财政各项改革,不断完善财政运行体制机制,促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继续推进覆盖政府所有收支的预算体系建设,不断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完整性和准确性。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压缩“三公经费”预算支出,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公务卡结算,加快建立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系统;规范政府采购制度,扩大政府采购规模,2013年,全市政府采购规模达26.52亿元,同比增长30.45%,节约资金3.9亿元。强化非税收入源头监管,全面推进非税收入税式管理。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建立偿债准备金制度,积极防范政府债务风险。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对单位专户资金、财政结余结转资金全面进行清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深入推进财政预算绩效评价工作,将部门预算中20万元以上的项目全部纳入绩效评价范围。同时,加大对科技、教育、公共卫生、廉租房建设等民生项目的绩效评价,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提高,初步建立以支出绩效评价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机制。

  5、切实转变作风,促进财政科学规范管理是确保预算圆满实现的重要保障

  坚持以强化效能建设和干部队伍作风建设为着力点,财政部门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开展“勤廉节简,从我做起”活动,切实转变作风,塑造财政部门依法理财、争先创优、勤政为民、服务发展的良好形象。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完善财政部门腐败风险预警防控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市对县(市)区财政部门的考核办法,充分调动县(市)区财政部门深化财政改革、规范财政管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坚持构建内外并重的财政监督机制,建立财政资金安全检查常态化管理及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自觉接受人大监督,认真落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关于财政预决算及执行情况的决议和意见,并在工作中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和办法。

  各位代表,2013年,面对重重困难,全市财政部门求真务实,克难攻坚,积极应对,财政收入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全市重点项目顺利实施,预算管理改革不断深化,圆满完成了年度预算。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目前财政运行和预算执行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受经济增速放缓、结构性减税、一次性收入减少等因素影响,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基础仍不牢固,经济转型发展、财源建设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保障民生、推进改革、支持发展等实际投入与需求还有差距,收支平衡难度加大;政府债务负担较重,有效防控债务风险的机制有待完善;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尚需进一步提高等。对此,我们将在今后工作中通过深化改革、强化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2014年预算草案

  综合分析影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收支的各种因素,2014年财政收入增长仍存在较多不确定性,收支矛盾较往年将更加突出。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虽然复苏进程可能会有所加快,但仍处于深度调整中,外需难以根本好转。从国内看,2014年是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开局之年,一方面,我国发展处于可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改革促创新发展格局的逐步形成,将有效增强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促进经济总体运行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但另一方面,也应看到2014年影响财政收入的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我市主导产业汽车市场还处于结构调整期,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将进一步凸显,新兴产业的成熟发展仍需时日,对经济增长和财政增收的支撑有待加强;税收制度改革及“营改增”等结构性减税政策的实施,一定时期内也必然对财政收入增长产生影响,结构调整任务紧迫,财政收入增速趋缓,经济趋稳的基础还不够牢固。支出方面,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战略全面实施,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加快经济转型发展,需要财政政策和资金的强劲支撑。同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人口、教育、交通、资源、环境等突出问题,需继续加大对民生的投入,财政收支平衡难度加大。

  根据对全市财政经济形势的综合研判,2014年财政预算编制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强和改进预算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收入预算编制按照实事求是、积极稳妥的原则,与同期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支出预算编制遵循“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有保有压”的原则,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点向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改善民生等领域倾斜,严格控制行政经费等一般性支出;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盘活存量,优化增量,着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服务全市跨越发展。

  2014年,全市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按830000万元安排,同比增长13%。其中:市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96000万元,同比增长12%。

  (一)市级公共财政预算安排情况

  2014年,市级公共财政收入总量603000万元,其中:市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96000万元,增长12%;转移性收入107000万元,增长%。

  市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预算安排情况:税收收入409500万元,增长16%;非税收入86500万元,下降5%。

  转移性收入预算安排情况:返还性收入46900万元;一般性转移支付60100万元。2014年转移性收入只是将省提前通知的固定性转移支付补助作为收入来源列入预算,还有部分上级补助收入和上级专项转移支付补助由于受中央、省政策性因素影响,存在较大变数和不确定性,实际执行与年初预算存在较大差异,待省决算批复后,将依法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

  2014年,市级公共财政支出总量603000万元,其中:市级公共财政预算支出474000万元,比上年预算增长8.8%;转移性支出129000万元(原体制上解支出23299万元,财力上解100600万元,专项上解5101万元)。

  市级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安排情况:一般公共服务支出40128万元,下降4.6%;公共安全支出27998万元,增长11.7%;教育支出77725万元,增长11.1%;科学技术支出8804万元,增长26%;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2025万元,增长10.7%;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43458万元,增长11.2%;医疗卫生支出26804万元,增长11.5%;节能环保支出19463万元,增长38.9%;城乡社区事务支出37940万元,增长10%;农林水事务支出12442万元,增长16.1%;交通运输支出4242万元,增长8.8%;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3375万元,增长8.8%;商业服务业、国土海洋气象、粮油物资管理等事务支出3100万元,增长32.4%;住房保障支出6405万元,增长12.4%;其他支出54091万元,下降2.4%;调拨三区支出96000万元,增长9.3%。

  市级公共财政收支总量相抵,预算收支平衡。

  预算安排中,市对县(市)区的支持除了保留老体制补助外,将进一步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统筹城乡的发展思路,在县域经济产业发展、汉江生态经济带、竹房城镇带、生态建设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二)市级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情况

  2014年,市级政府性基金总量195600万元,其中:土地出让金收入175500万元,其他政府性基金收入20100万元。

  基金支出总量安排195600万元,其中:城乡社区事务180212万元,教育8344万元,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2800万元,农林水事务2894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650万元,价格调节基金支出700万元。

  市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总量相抵,当年收支平衡。

  三、2014年完成全年预算的主要措施

  (一)履行职能,服务经济,坚定信心促发展

  围绕全面实施区域中心城市战略,坚持“一主多元”产业发展思路,积极发挥财政政策和资金引导、带动作用,促进全市经济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管好、用好支持产业发展的各项资金,将创新驱动与产业结构优化相结合,大力支持重点产业和实体经济发展,全面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商贸物流业等快速发展。牢固树立工业兴市意识,坚持扩大总量与优化结构并重,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与壮大现代新兴产业并举,培育产业与做强企业齐抓,落实好城区新型工业化发展政策,全力服务东风公司实施“大商用车战略”,继续支持中小企业、非公经济的发展,落实好结构性减税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增强经济活力和竞争力。支持壮大地方特色工业,围绕产业链支持一批带动性强、关联度高的龙头企业和上游企业,培育壮大农副产品加工、绿色能源、生物医药、食品饮料等产业,加快形成多元支撑的工业发展格局。落实好各项促进消费政策,创新投融资机制,拓展政府资金拉动民间投资渠道,增强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支持城乡统筹发展。以“一核多支点”战略为支撑,坚持“四化同步”,大力支持“一城两带”、生态滨江新村、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等建设,支持实施“县域工业倍增计划”,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进一步优化区域发展布局。不断完善市对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激励机制,引导和鼓励争先创优,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二)明确责任,强化措施,全力以赴抓收入

  以发展经济、强化服务、依法征管、完善机制为抓手,全面加强财政收入管理,确保完成全年预算收入任务。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科学研判财政收入走势和财税政策效果,增强组织收入工作的主动性和前瞻性;积极应对经济增速放缓、税制改革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把财源建设与重点投资方向、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夯实财源建设基础,强化财政收入增长可持续性;坚持依法征管与优化服务并重,完善非税收入管理体系,促进财政收入应收尽收、应缴尽缴;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落实好各项扶持政策,促进项目引进落户、落户项目尽快开工;把向上争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认真研究积极财政政策的投入方向和重点,努力争取有利于我市科学发展的财政政策和资金,不断壮大地方财政实力。

  (三)有保有压,突出重点,千方百计惠民生

  贯彻“厉行节约”的要求,从严从紧安排预算,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压缩一般性支出增长。进一步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把保障民生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将新增财力继续向民生倾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支持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大农业产业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落实好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促进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增收;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建立健全社会救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支持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巩固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落实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健全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促进全市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加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坚持外修生态、内修人文,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力度,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管好用好资金,服务好保障性住房建设;积极筹措资金,保障“政府十件实事”顺利实施,统筹解决好群众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

  (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克难攻坚推改革

  围绕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在体制机制、资金分配、理财思路、预算管理、风险防范以及财政监督等方面坚持改革创新,逐步构建和完善科学的财政管理体系。加强预算编制管理,逐步建立健全公共财政、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本经营、社会保障预算组成的完整政府预算体系,不断完善预算编制与资产管理、政府采购、绩效目标考核相结合的机制,推动“投入型”预算向“绩效型”预算转变;健全行政经费管理制度,深入推进“三公经费”预算编制,压缩一般性支出增长,切实降低行政运行成本;进一步规范预算执行,硬化预算约束,加快支出进度,稳步推进财政预决算信息公开工作;不断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确保财政资金安全;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不断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加强专项资金整合,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聚集和杠杆作用,努力做到集中财力办大事、少花钱多办事;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积极防范政府债务风险。强化财政监督,健全完善覆盖所有政府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的动态监控机制,自觉接受人大、审计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不断提高依法科学理财水平。

  各位代表,今年是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财政工作,确保完成今年预算目标,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坚信,有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有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我们将认真落实本次大会决议,克难奋进,扎实工作,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方针政策权威发布,网上问政快速回应,最新资讯随时掌握。
十堰发布
  • 欢迎关注十堰政府网官方微信“十堰发布”
  • ① 打开微信——发现——扫一扫,扫描左侧的微信二维码关注。
  • ② 打开微信——通讯录——右上角“添加”,搜索“十堰发布”“syfb0719”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