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十堰市南水北调对口协作“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索引号
000014349/2022-23709
主题分类
政务公开
发文日期
2022年04月29日 15:21:26
发布机构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文号
十政办发〔2022〕20号

十政办发〔2022〕20号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十堰市南水北调对口协作“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

现将《十堰市南水北调对口协作“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022年4月29日


十堰市南水北调对口协作“十四五”规划

第一章  前 言

“十四五”时期,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谱写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对口协作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2021年6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印发《关于推进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对口协作工作的通知》(发改振兴〔2021〕924号),明确对口协作工作期限延长至2035年,对口协作关系和政策措施保持不变。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南水北调对口协作“十四五”规划,对做好对口协作、促进双方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构建南北协调发展新格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一、规划背景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解决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四省(市)水资源短缺的重大战略工程。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开展受水区和水源区对口协作工作,不仅可以促进水源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确保调水水质持续达标,而且可以促进形成生态型特色产业优势,增强内生动力,实现水源区和受水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过协作双方多年来的共同努力,建立健全了工作机制,实施了一批项目,在水质保护、民生改善、产业转型、合作交流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为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从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切实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的指示精神和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关于推进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对口协作工作的通知》精神,明确今后一个时期南水北调对口协作工作目标任务,深层次、全方位推动“十四五”南水北调对口协作工作,促进水源区经济社会发展与中线工程水资源配置总体目标相协调,实现共建共享、协同发展,特编制本规划。

二、规划依据

1.国务院关于《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对口协作工作方案》的批复(国函﹝2013﹞42号)

2.《北京市南水北调对口协作工作实施方案》

3.《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国函〔2018〕127号)

4.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关于推进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对口协作工作的通知》(发改振兴〔2021〕924号)

5.《十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6.《中共十堰市委十堰市人民政府 关于新时代推动十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加快建设“现代新车城、绿色示范市”的实施意见》(十发〔2021〕13号)

三、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十堰市

四、规划期限

2021至2025年。规划实施过程中将根据政策任务变化进行修订和调整。

第二章  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十堰市根据《国务院关于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对口协作工作方案的批复》(国函﹝2013﹞42号),紧紧围绕“保水质、强民生、促转型”工作主线,以协作项目为抓手,深入推进产业协作、人才智力协作、扶贫协作和交往交流。北京市累计投入对口协作资金11.25亿元,实施项目408个,初步实现了水源区水质持续稳定达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脱贫攻坚全面胜利,构建了京堰两地各领域全面交流互动、资源共享、携手共赢的良好格局,为继续开展两地对口协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协作机制不断完善

在《京鄂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指导下,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为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为对口协作工作顺利推进提供坚强组织保障。两地各级各部门密切交往交流,定期共商协作事宜。2018年6月,湖北省政府与北京市政府签订《深化京鄂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确立了对口协作的机制、协作形式和协作领域。两地党政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积极开展结对协作,10个区县结对,134个乡镇、社区结为“亲戚”,医院、学校、企业、科研机构等领域积极对接,在文化旅游、城市管理、教育卫生、经贸交流、消费扶贫等领域全面协作,形成了齐抓共建、务实协作的工作格局,有力推动了对口协作规划和项目实施。

二、生态协作成效明显

京堰两地协作治水,水源区水质持续改善,受水区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十堰市共实施保水质项目74个,协作资金4.9亿元,配套资金18亿元。重点开展水源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修复、集中式饮水水源地保护、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土壤污染调查及修复等工作。碧水源集团、北京排水集团等一批治水先进企业“打捆托管”十堰94座污水处理厂和38座垃圾处理厂,在水源区开创了治污新路径。北排集团(十堰)西部垃圾渗滤液处理站项目是国内首个将“红菌”生物脱氮技术应用于垃圾渗滤液处理的工程案例。对口协作资金投入3750万元建成的房县沙沟河综合治理项目已成房县生态治理旅游休闲的亮丽名片。北京京能集团总投资近50亿元的京能十堰热电联产项目建成投产。两地疾控部门携手开展饮用水监测,水质检测项目指标从原来的65项扩展到95项。

调水以来,丹江口库区水质长期保持在Ⅱ类以上标准,入选首批“中国好水”水源地,截至2021年10月1日,已累计调水420亿立方米,其中北京市受水超过70亿立方米,北京市超七成自来水来自丹江口水库。南水入京后,不仅保障了市民生活用水,更有效改善了首都生态环境。

三、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在北京市的支持下,十堰市实施公共服务项目32个,协作资金2.34亿元,配套资金11.1亿元。其中,竹溪密云小学、茅箭区大兴学校、张湾区柏林中心小学、郧阳区东城幼儿园、郧阳区谭山镇白龙庙大桥等项目建成,极大改善了水源地民生基础设施。    

医疗卫生协作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开展。两地46所医疗卫生单位和基层医院开展“手拉手”结对共建,在基地建设、学科发展、派驻专家坐诊、远程会诊、开辟转诊绿色通道等方面加强合作。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先后组织数十名医疗卫生专家到十堰市开展“思源情·送温暖健康行”活动,让水源地患者在家门口享受到北京专家的精湛服务。

文化旅游协作全面开展。2017-2019年,连续3年在北京卫视天气预报栏目、首都机场、北京西站、《北京旅游》《旅伴》等开展十堰旅游形象宣传。连续5年参加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组织召开的文旅对口合作促进平台大会、北京旅游博览会等,2020年第六届平台大会在十堰成功召开。两地联合举办“武当山·故宫高峰论坛”。文旅项目合作深入开展,北京客商意向投资旅游项目25个,协议金额超过100亿元。武当山欢乐谷、元和观民俗文化村、房县黄酒村等北京企业投资运营项目建成运行。

四、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先后安排3.15亿元协作资金支持水源区产业园区建设,吸引一批产业项目落地。安排1.5亿元设立对口协作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支持重大产业项目在库区实施。每年安排1000万元对口协作产业扶持资金,支持北京企业到水源区投资兴业。北京市各级各部门及社会各界积极推介本市企业与水源区开展合作,支持水源地产业发展。北京嘉博文生物科技公司与郧阳区合资成立的湖北绿道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大力实施水土共治,建设环水有机农业示范。北京忠和酒业公司投资建设的10万吨黄酒料酒项目落户房县全面投入生产。北京国素生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落地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龙须草“三素分离”项目建成投产。十堰市共引进北京地区产业项目49个,投资达104亿元。这些项目的实施,对推动十堰市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县域经济发展基础得到巩固

实施精准扶贫帮扶项目98个,协作资金达7.3亿元,撬动配套资金33.1亿元,支持20多个贫困村发展茶叶、食用菌、柑橘等特色产业,支持建设100多个“生态家园”“美丽乡村”示范。房县土城镇黄酒民俗村项目带动年销售黄酒600万斤,产值达到6000万元。华彬VOSS高端矿泉水、北京农众实业郧西药食同源植物工厂等20多个重大项目落地,有力推动了十堰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建立北京、十堰消费扶贫产业双创中心,帮助库区84家企业的茶叶、鱼产品、柑橘、黄酒、香菇、木耳等330个特色优质农产品进入北京市场,销售额超过2亿元,带动3万多贫困户增收。

六、人才智力支撑作用明显

京堰互派挂职干部217人,培训党政干部、技术人才和致富带头人近万人次。“思源情”“手拉手”“北京院士专家十堰行”“光彩十堰行”等品牌活动常态化开展,两地100多所中小学校、4所高等院校、22家医疗卫生单位结对共建。先后有院士35人次、专家181人次到十堰开展科技协作,为394家企业解决技术难题593个,达成初步合作意向120个,培训“高精尖”人才超过500名。中国工程院院士韩德民主导的“华佗工程”工作站,中科院院士陈孝平工作站以及欧亚科学院刘保延院士主导的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医药院士十堰工作站落地十堰,为十堰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

七、宣传协作不断深化

利用对口协作平台,以系列活动为载体,先后联合组织举办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第十二次专题研讨会、通水五周年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北京世园会十堰主题周、通水五周年对口协作成果展、两地文艺家采风等活动。推动“消费主张—半山半水十堰菜”“乡村大舞台—走进十堰”、公益宣传片《小鱼的旅程》等节目、视频相继在央视、京媒播出,充分展现了水源地生态文明建设和“守井人”的奉献担当,展示了京堰对口协作成果,进一步增进了两地人民的情感共识。

第三章  机遇与挑战

一、优势与机遇

(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要继续推动构建国内大循环新格局、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绿色发展等重要工作举措,鼓励和支持开展区域经济协作。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就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举行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继续科学推进实施调水工程,继续加大对库区的支持帮扶。2021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水利部印发《关于推进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对口协作工作的通知》(发改振兴〔2021〕924号),明确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对口协作期限延长至2035年,原确定的对口协作关系和政策措施保持不变,为更加深入推动对口协作带来新的政策机遇。

(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持续健康运行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成功实施给受水区带来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并将持续为京津冀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发挥重要作用。十堰市作为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将坚定落实保水护水的政治责任,实施更加严格的水生态环境管控措施,确保“一库净水永续北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持续健康运行,需要双方持续加强区域协作,推动资源要素互动、优势互补,实现水源区和受水区联动协同发展。

(三)京堰双方已建立良好的协作基础

对口协作工作开展以来,京堰两地紧紧围绕“保水质、强民生、促转型”工作主线,在项目建设、产业帮扶、智力支持、精准扶贫、政务对接等方面开展了积极有效的对口协作,建立了“南北共建、互利双赢”的协作关系。高层互访常态化开展,区县对接更加密切,基层乡镇、医疗机构、学校、产业园区以及市直单位、社会团体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了深厚情谊,形成了协作共识。

二、问题与挑战

(一)新发展阶段对对口协作工作提出更高要求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创新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新变化、新趋势为新一轮对口协作提出了新要求,而库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要素支撑不够,增长动能不足,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在技术、产业、市场、管理等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加强与北京的对口协作,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自我创新能力,加快库区现代化建设步伐。

(二)水源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任务艰巨

十堰市是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是典型的富生态、穷财政贫困山区,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产业体系不完善;县域特色主导产业不强,县域经济发展不够,创新驱动能力不强;基础设施薄弱,民生保障还有短板,巩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任务艰巨。距离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把水源区建成生态环境良好、社会文明和谐、经济持续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态文明地区目标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三)水源区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任重道远

近几年,通过中央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受水区与水源区对口协作等政策支持,水源保护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随着水源区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突出,城镇生活和农业生产污染排放量和处理需求任务加重,治污设施和水平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同时,随着中线工程配套设施的完善,中线供水已经成为京津冀豫四省市主要饮用水源,对水质、水量保障和风险防控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不断深化水污染防治、水源涵养和生态建设,加强突发性污染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实现两地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四)长效对口协作机制有待完善

近年来,受水区与水源区在文化旅游、城市管理、教育卫生、经贸交流、消费扶贫等领域全面协作,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建、务实协作的强大合力,但在对口协作工作中,仍然存在着市场主体作用发挥不够,资金的引导撬动作用未充分发挥,对水源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带动作用不够等短板。需要在既有协作关系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协作机制的开放性和互动性,全面加强京堰两地交流合作,推动结对关系向基层延伸、向各领域拓展,持续提高对口协作综合效益。

综上,我市对口协作工作在上级的重视和支持下,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是在加强水质生态保护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上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不足,需要借助对口协作予以推进。我市要抢抓国家启动新一轮对口协作机遇,进一步完善机制,积极争取国家部委层面给予政策支持,深化与北京市的对口协作,加强两地产业、科技、市场、人才合作,推动优势互补、合作共建,开创京堰对口协作新局面。

第四章  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进一步聚焦水质安全保障,深入推进生态保护、产业转型、项目合作、社会民生、科技创新等领域协作交流,形成各类要素有序流动、优化配置和良性互动的大循环格局,推动水源区和受水区经济协调发展、合作共赢,切实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一库净水永续北送”。

二、基本原则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始终围绕确保水质安全这一中心任务,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加强生态建设,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换,加快绿色发展。

突出重点,示范引领。突出水质保护和转型发展等重点领域,通过产业培育、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等形式,突出打造一批综合效益好、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对口协作项目,更好发挥协作资金的撬动作用。

多方参与,互利共赢。切实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调动更多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水源区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协作双方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开展协作。尊重市场规律,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加强区域互动合作,实现南北共赢。

三、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以对口协作为契机,构建联系北京首都直通车,拓展招商引资新途径,畅通产业转移新渠道,培育跨越发展新动能,织密南北共建新网络,搭建宣传十堰新平台,完善深化合作新机制。2025年,实现水源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调水水量水质稳定达标;特色产业优势突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协作互动格局全面建立,内生动力持续增强,把水源区建设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社会文明和谐、经济持续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绿色发展示范区、乡村振兴协作发展样板区。

到2035年,水源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成效,生态优势更加凸显,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十堰建设目标基本实现,成为具有全国示范价值的“两山”实践创新样板区,助力加快建成“现代新车城,绿色示范市”。

(二)具体目标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通过产业协作,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主要指标实现较快增长,“一主三大五新”绿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三次产业结构更趋优化,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跨越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其中,争取对口协作资金达到11.25亿元,实施对口协作示范项目15个以上。引进北京投资合作项目40个以上,投资100亿元以上。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通过生态协作,推动资源利用效率有效提升,空气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水环境质量显著提高。其中,主要污染物排放、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进一步下降,国省市控断面水质好于三类水比例稳定在95%以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95%以上,丹江口水库水质保持在Ⅱ类以上。

——创新能力稳步提升。通过人才与智力协作,形成两地“协作共建、互利共赢”的创新合作发展新格局,促进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8%,累计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00家,联合建设国家一流学科专业4个,产业创新平台10家以上。

——民生福祉显著改善。通过教育、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民生协作,有效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基层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改善。

第五章 重点任务

以“保水质、强民生、促转型”为主线,以对口协作、南北共建、互利双赢为路径,务实开展政务对接、项目对接、事务对接和商务对接,切实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着力促进人力资源开发,不断深化经济技术合作,稳步提升公共服务,努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全力推进核心水源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

一、加强水质保护,建设生态十堰

以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为重点,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推动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协调并进。

(一)加强生态修复与保护。加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实施丹江口水库库滨环境治理、百二河生态修复、郧西汉江经济带水生态修复以及丹江口库区沿线矿山生态修复治理项目。持续推进库区防污治污,实施郧西县板材产业园污水处理厂、东部新区污水管网及配套处理设施建设,改造提升神定河污水处理厂水质净化工程和污水管网复现工程、城区西部垃圾处理厂渗滤液提标改造等项目,提高入库水质,改善库区生态。

(二)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继续推动小流域治理,结合乡村环境综合整治,推进神定河、泗河、浪河、剑河、犟河、官山河等小流域综合治理、丹江口市安乐河流域生态治理、竹山县堵河流域治理、张湾区犟河流域治理提档升级、竹溪县竹溪河小流域综合治理、郧西县麦峪河流域环境治理提升等项目建设,打造生态清洁小流域、自然保护区、生态湿地,构建绿色屏障。

(三)发展循环经济。支持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建设张湾区新能源产业园、循环经济产业园,支持废旧汽车拆解及电子产品回收加工、粉煤灰循环再利用、垃圾焚烧发电等固废处理资源循环利用。支持郧西县、竹山县等县市餐厨垃圾末端处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等环保项目建设。

(四)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开展农田面源污染综合防控、畜禽养殖集中屠宰污染治理、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等工程,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支持城乡污水处理及管网收集项目建设,实现市县乡村四级污水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不断提升水质处理标准。建设水土共治大数据平台系统,监控“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农业面源污染情况,加强对水源地保护区的监督管理。

(五)共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示范基地。立足生态优势,引入北京市先进的信息技术企业和环保企业,探索建立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评估机制和建设十堰“两山”银行,搭建水源区生态资源收储交易平台,使生态资源在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等过程中实现应有价值。发挥北京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优势,共同探索碳汇交易、绿色金融等项目落地十堰。

专栏1  生态环保4大重点行动

1.争创全国绿色经济示范区。扎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保护绿色生态、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城乡、倡导绿色消费,实现生态环境“高颜值”、经济发展“高素质”。

2.争创库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示范区。坚持生态立市,实施汉江新城临库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库滨带治理、百二河生态修复、郧西县汉江经济带水生态修复等项目,加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持续推进库区防污治污,消除面源污染提高入库水质。

3.建设生态保护综合示范基地。结合生态环境治理发展生态产业,在丹江口市积极推动柑橘品种改良,新建柑橘新品苗木基地2000亩,发展优质柑橘基地12000亩;在郧阳区汉江主流域及支流丹江、滔河流域新建油橄榄基地10万亩苗木及水系配套工程,做活水文章,做强水经济。

4.推动生态价值转化示范。发挥十堰生态价值优势,积极对接北京市金融、信息、产业优势,引进北京企业、平台参与水源区生态产品的研发,释放生态价值。

二、深化产业合作,推动经济发展

(一)开展园区共建。围绕水源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和县域经济倍增,推进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结对区县产业园区深度对接,积极开展京堰园区共建。按照“合作共建、利益共享、封闭运行、共同发展”模式,集中各县市区资源,在十堰经开区集中打造京堰合作新经济产业园区,加强项目的孵化培育。围绕汽车及零部件、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卫浴、纺织等重点产业,支持县市区新建或扩建产业园区,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做大产业规模。发挥北京市开发区管理优势和产业溢出效应,加强区块联动、产业联动、技术联动,推动共建园区实现更高水平发展。

(二)加强产业转移承接合作。结合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对接汽车制造、生物医药、医疗康养、装备制造、商贸物流等产业和项目优先向水源区布局。鼓励京能集团加快京能热电二期项目建设,在文化创意、楼宇经济、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布局新项目。争取首创集团在十堰设立分支机构,在生态环保、城市供水“一张网”、文旅康养等领域与十堰开展项目合作。引导首农集团加大对房县忠和酒业项目的投入,加快上市步伐,并将其产品纳入首农供应链系统。争取北汽集团与我市开展新能源汽车、石墨烯等新材料研发生产合作,推进我市汽车零部件企业进入北京整车供应链配套体系。鼓励北控集团、北排集团扩大与十堰合作。争取北京王致和与湖北顺溪豆制品公司、吴裕泰与武当山茶公司等合作开发十堰特色产品。

(三)深化文旅协同发展。整合水源区旅游资源,精心打造武当山、丹江口生态文化旅游区、房县花田酒溪、西关街、郧阳青龙山国家地质公园等为代表的北京—十堰黄金旅游线路,全面拓展北京旅游市场。以武当文化、汉水文化、汽车文化、移民文化为主题,引进文创团队,通过“艺术+旅游产业”模式,实现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健康服务、民俗文化等产业聚集,助力十堰全域旅游产业提质升级;加强工会与民间组织合作,组织北京市民到十堰度假休闲、康养疗养;组织北京大、中、小学生到水源区开展以“饮水思源”为主题的研学旅行活动。举办文旅招商和资源推介活动,持续开展旅游形象宣传,推动生态文化、体育赛事、养生度假等项目开发。

(四)加强现代农业合作。充分发挥北京农业科技优势和十堰农业资源优势,共同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合力发展现代农业。鼓励两地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合作发展,鼓励北京农业生产流通企业在十堰设立蔬菜、畜禽、山珍等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专栏2  推动产业发展重点任务

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文旅商业协同发展、现代农业合作对接为重点,通过产业合作、园区共建、项目推进,持续5年建成一批北京对口协作示范项目。

1.对口协作新经济示范产业园。依托十堰汽车全产业链基础,结合东部产业新城建设,建设北京对口协作新经济产业示范园,集中培育孵化产业项目。在竹山县打造卫浴产业示范园、郧西农产品加工示范园、房县北城产业园,高标准做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产业发展。

2.建设十堰市离岸双创基地。开展以产业招商为核心的产业创新活动、招募拟入驻十堰的项目,鼓励离岸双创基地将域外优质产业项目导入十堰主城区加速孵化。

3.共建国家汽车零部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湖北)。与北京市经开区、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博科测试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洽谈合作,共建汽车零部件检验检测平台,更好地服务促进十堰地方汽车产业发展。

4.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充分发挥十堰旅游、康养产业优势,大力引进北京市旅游康养企业参与投资合作,积极引入旅游、康养、演艺、现代服务等相关产业,打造南水北调博物馆、汽车文化主题创意产业园、花田酒溪、西关街、丹江口生态文化旅游区等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

三、加强人才智力合作,强化科技支撑

(一)实施干部人才双向交流。继续开展京堰党政干部挂职交流和水源地干部人才培训培养,重点围绕经济、科技、金融、社会管理等领域,开展干部挂职交流,促进观念互通、思路互动、作风互鉴、办法互学。充分发挥干部人才桥梁纽带作用,拓宽加深两地合作关系,促进两地优势产业、资源对接,政务、商务交流合作。

(二)促进高端技术人才共享。深入开展“思源情”“手拉手”“北京院士专家十堰行”“光彩十堰行”等活动,强化人才技术以及市场之间的交流合作。鼓励北京地区行业领军人才、前沿科技专家、两院院士等,为水源区提供急需的技术攻关、产品研发、重点实验室建设等人才支持。鼓励北京专家学者加入十堰智库,在发展难题、重点项目建设方面发挥智囊作用,推动相关领域高水平建设与发展。

(三)加强技术技能人才培训。依托北京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创新型企业,开展高技能实用人才培训,采取校地联合、校企对接、委托培训、订单培养等多种形式,培养一批农业、旅游、科技、生态环保、社会管理、农业水利等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和基层干部、技术管理人员、农民企业家、农村致富带头人,实现人才培训重点领域全覆盖。

(四)加强科技创新协作。鼓励北京地区高校、科研机构和科创型企业与十堰市开展联合攻关,共建创新创业基地、技术转移中心、新经济产业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巩固北京院士专家行活动成果,在智能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加工、新基建、新能源等领域转化一批创新成果,形成一批示范项目,带动水源区产业高质量发展。

专栏3 人才智力合作重点工作

1.加强两地人才协同。深化与北京高校、科研院所、重点企业的人才战略合作,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实现人才资源共享、合作共赢。鼓励引导两地人才流动,鼓励跨区域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协同开展人才政策推介、平台对接、项目洽谈等活动,共建院士(专家)工作站、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平台。

2.推动人才共享。探索实践“总部在北京、基地在十堰,研发在北京、转化在十堰,家在北京、工作在十堰”的人才与产业互动机制,加强京堰人才交流协作。

3.科技创新转化。对全市“院士专家十堰行”对接成效显著企业、对口协作科技创新合作成效突出项目,每年择优选择2-3个项目,面向北京科研机构、高校采取“揭榜挂帅”形式联合予以推进,推动一批科技成果在十堰转化落地。

四、服务乡村振兴,壮大县域经济

(一)推动乡村三产融合。做强“一产”,发展精品农业,大力支持武当山茶、房县食用菌、丹江柑桔、郧阳油橄榄、红薯粉条等一批有竞争力和带动能力强的生态产业,壮大产业规模。联合“二产”,发展加工农业,形成以饮用水、特色果品、木本油料、中药材为主的农业加工制造业,延长产业发展链条,形成优势突出、带动能力强的农副产品品牌。融合“三产”,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充分挖掘和利用田园景观、农耕文化、山水风光等特色资源,深化农旅融合,在每个县市区打造3—5个特色的乡村旅游综合体。立足产业优势,支持各县市区发展一批农业产品养殖、加工企业,将“绿色资源”转化为“绿色经济”,增强地方经济发展实力。

(二)打造一批美丽乡村示范。助力乡村振兴,因地制宜发展集农事体验、休闲观光、养生度假于一体的乡村民宿、农家乐和休闲山庄,建设一批休闲观光园区和康养基地。支持乡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乡村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改善乡村环境。培育乡村产业,打造一批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美丽乡村示范。

(三)共建库区党建示范区。实施水源区乡镇与北京村镇、社区之间的学校、医院、园区、乡镇(街办)、村(社区)“一对一”结对帮扶全覆盖。支持帮建单位开展交流互访活动,组织开展镇村党员干部、致富带头人培训,学习借鉴北京市社区党建经验做法。对重点镇村、重点设施、特色产业予以支持,改善示范村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党建示范村硬件实力,助力党建示范作用的发挥。

(四)开展就业服务和劳务合作。积极开展对京劳务协作,加强人力资源机构协作,积极搭建京堰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合作交流平台,畅通劳务输出市场渠道,开展岗位、人力资源信息推送。

(五)深化消费帮扶。依托双创中心湖北馆、各县市双创中心以及京堰协作交流中心,积极开展“农超、农企、农校、农餐”对接,北京地区超市、餐饮企业、农贸市场、学校与水源区农产品基地对接,建立十堰农特优产品进京“绿色通道”,为北京市民提供优质农副产品。

专栏4  推动乡村振兴

1.发展农特产业。在每个县市助推一个农特产品品牌,形成以饮用水、特色果品、木本油料、中药材为主的农业加工制造业,延长产业发展链条,形成优势突出、带动能力强的农副产品品牌。

2.打造美丽乡村示范。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乡村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发展生态农业,挖掘人文资源,开发乡村特色旅游线路,发展民宿、农家乐等多种乡村旅游产业,在每个县市区打造3—5个特色的乡村旅游综合体。

3.打造基层党建共建示范区。推进丹江口库区乡镇村与北京结对区的街办社区(单位)结对共建,开展交流互访,基层党务干部、致富带头人培训,学习借鉴北京市社区党建的好的经验做法,打造库区基层党建结对共建示范区。

4.打造十堰农特产品品牌。发挥双创中心以及京堰协作中心等平台,展示展销、产销对接、孵化创新、品牌培育、市场拓展功能,集中培育郧阳橄榄油、房县香菇、丹江柑橘、武当山茶等农特产品品牌。

五、提升公共服务,保障改善民生

(一)推动基础教育能力提升。实施“手拉手”联校协同,深化京堰学校教育教学协作交流,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利用北京优质教育资源,分类选送十堰教师赴京跟岗培训,开展高级研修活动,邀请北京教育名家和骨干教师来堰讲学、开展教学指导。支持利用现有科技手段,完善远程教育网络,实现两地教育资源共享。

(二)实施高校协同创新。支持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湖北医药学院、汉江师范学院、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与北京市对应高校开展协作,联合开展本科学生访学,每年选派60名优秀学生到北京高校研学。实施双方研究生学术交流、联合培养硕士和博士100名左右,高校共建学科达到12个以上。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开展短中期进修,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和研究水平,提升高校办学水平。争取北京高校在水源区开展联合办学、设立招生基地,招生政策上向十堰倾斜。

(三)强化医疗卫生共建共享行动。建立两地医疗卫生机构常态化合作机制,定期开展医疗领域重点学术研究。支持北京市综合性医院与水源区建立远程会诊系统,开展疑难急重症诊治。在水源地设立北京医疗院士专家工作站,为水源地提供技术指导,提高水源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开展两地医疗卫生从业人员交流互访,选派水源地医疗卫生人员到北京学习深造。支持受水区知名医疗机构到水源地设立分院或合作办院、开展科室共建。

(四)加强两地职业教育协作。积极推进中职、高职学校学生联合培养工作,鼓励北京市职业院校对水源区实行招生优惠,适当增加招生名额,探索北京市职业院校在水源区创建分校。加强与北京职业教育机构、大型企业合作,定向培养产业技能人才,提升劳务人员技能水平,帮助其实现就业、稳定就业、高质量就业。

(五)完善民生服务保障。鼓励北京企业参与和帮助十堰发展数字产业和智慧城市,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产业互联网平台和“数字政府”“智慧十堰”“智慧水利”方面给予指导和帮扶。建设茅箭区安全与应急体验科普教育培训基地,开展区域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灾害应急体验实训。支持经开区供水管网建设,保障辖区12万户居民用水安全。推进一批与基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养老、疾控、学校、文化活动场所建设,满足群众生活需求。

专栏5  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1.推动教育提质升级。继续深入实施学校“手拉手”结对活动,选择北京市优质中小学校、职业院校与我市学校开展教学管理、师资培训等对口交流,完善远程教育网络,实现两地教育资源共享,逐步提高教育资源供给质量。

2.强化两地医疗卫生结对帮扶。建立结对帮扶关系,重点围绕“组团式”帮扶、典型引领示范、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 传授诊疗技术,帮助库区人民培养医疗人员,培养一批医疗水平信得过、服务能力过得硬、当地医院留得住的医疗人才,让老百姓在当地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诊疗服务。

3.助推十堰城市医联体(社区医院)建设。支持利用城市三甲综合医院的人才、技术、设备、品牌等优势,联合城市若干社区医院,通过托管、加盟、签约、一体化管理等多种形式建设紧密型医联体(社区医院),促进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和卫生应急管理能力提升。

六、拓展协作领域,推动全域合作

(一)优化区县结对协作。在维持既有区县结对协作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协作机制的开放性和互动性,探索建立结对协作联盟机制,实现全方位交流合作。建立健全双方互利共赢、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鼓励水源区县市积极参与融入结对区的重大战略。

(二)加强民间交往交流。发挥工商联、工会、团委、妇联、侨联、商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群团组织、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的作用,积极对接北京,广泛开展洽谈、产品展销、项目推介、招商引资等各类对接交流活动,积极为两地经贸合作牵线搭桥。

(三)搭建商贸交流和展销平台。积极对接北京市科技、农业、旅游、经贸、人才等各类综合服务平台,引导水源区企业积极参与,加强两地企业在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合作。加强两地商贸企业和特色品牌相互延伸,融合发展。发挥北京会展业优势,引入北京会展企业参与大型会展设施建设管理、会展项目承接、会展资源整合和市场推广。加强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合作,推动重点商贸流通企业转型升级。

(四)构建大协作格局。加强与国家部委、大型企业的对接,争取政策支持和产业合作。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搭建开放合作平台,推动建立水源区和受水区协同开展生态经济发展、传统产业升级、生态环境保护、综合防灾减灾等领域交流合作,创新开展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共抓大保护、当好守井人”保水、护水公益活动。

第六章  项目与资金管理

一、资金来源

北京市每年安排协作资金2.25亿元,支持十堰市水源区项目建设和合作交流。协作资金由湖北省、十堰市财政统筹,结合实际,制定资金使用具体方案。充分发挥北京市政府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创新协作资金运作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对口协作,实现各方互利共赢。

二、资金使用领域

“十四五”期间,协作资金使用主要领域:一是水源区生态修复、污染治理、环境保护、循环经济、生态产业、文化发展等;二是特色产业培育和产业转型升级;三是巩固脱贫与乡村振兴;四是民生领域补短板项目;五是开展科技文化卫生艺术交流合作。

三、资金使用方式

资金以项目的方式下达。北京市根据年度对口协作项目计划,将年度协作资金划拨到湖北省财政厅。湖北省财政厅商省发改委,将协作资金划拨至十堰市和各县市区财政专户。十堰市及县市区财政依相关程序,将项目资金划拨到项目实施单位。

四、项目管理

项目库管理。编制南水北调对口协作“十四五”项目库,项目库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更新,实行动态管理。

计划管理。按照聚焦、示范、带动的要求实施项目,“十四五”期间,每个县市区要集中打造1-2个示范项目。对口协作项目实行计划管理,由各县市区及市直单位每年根据对口协作规划和实际需求进行申报,经市政府审定,报北京市对口协作协调小组同意后,下达计划并实施。

项目管理。依据《湖北省南水北调对口协作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加强项目的申报审批和项目调度,定期对协作项目实施、项目资金管理和执行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和审计,确保项目绩效。项目变更及建设内容调整需按程序申报。

第七章 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发挥两地对口协作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加强与北京市和国家有关部委的联系对接。建立双方高层定期互访机制,共同研究重大协作事项,解决重大协作问题。建立部门间协商推进机制,加强合作交流,落实协作事项。建立对口协作工作领导小组定期会议制度,研究、推动区域协作重大事项,督促协作成果落地见效。

二、健全协作机制

深化“省级统筹、市级对接、部门协同、区县结对”对口协作模式,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展结对协作领域和范围,开展行业协会和乡村共建协作。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对口协作,构建政府引领、市场主导、社会联动的全员参与、合作共赢的对口协作工作格局。

三、加强考核监督

将对口协作工作纳入各成员单位年度工作内容,建立和完善对口协作工作考核考评工作制度,对协作工作绩效实行量化考核,调动各单位参与协作工作的积极性。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对规划实施情况、实施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规划中期调整和修订提供依据。

四、注重宣传引导

充分利用两地媒体,举办各类主题宣传活动。把握南水北调通水十周年重要宣传节点,广泛宣传推介十堰以及京堰对口协作亮点工作、重点项目、经验做法以及涌现的先进典型等,努力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工作氛围和舆论氛围。举办“通水十周年”开放日活动,邀请北京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来堰交流,进一步搭建两地交流合作平台。

方针政策权威发布,网上问政快速回应,最新资讯随时掌握。
十堰发布
  • 欢迎关注十堰政府网官方微信“十堰发布”
  • ① 打开微信——发现——扫一扫,扫描左侧的微信二维码关注。
  • ② 打开微信——通讯录——右上角“添加”,搜索“十堰发布”“syfb0719”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