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2001年政府工作报告

索引号
01108078X/2001-03754
主题分类
政务公开
发文日期
2001年01月01日 00:00:00
发布机构
十堰市人民政府
文号

政府工作报告

(2001年1月11日在十堰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代理市长 赵斌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九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

“九五”时期,是地市合并后新一届政府不断认识新市情,探索新思路的五年;是顺应市场经济潮流,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加速城乡融合的五年;也是全市人民团结拼搏,艰苦奋斗,接受严峻考验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克服五年五灾和中卡市场持续疲软的困难,实现了调整后的“九五”计划指标。

——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增长。与“八五”末相比,“九五”末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0.1%,年均递增3.7%;工业总产值增长27.9%,年均递增4.5%;农业总产值增长2.7%,年均递增0.5%;财政收入增长60.4%,年均递增9.9%。

——改革迈出新的步伐。国有企业改革逐步深化。全市910家国有、集体企业完成了改制,通达等28家大中型企业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优化资本结构取得成效。向国家争取核销国有企业呆坏账准备金2.48亿元;十通公司通过跨地区资产重组,实现了我市首家企业股票上市;金融机构盘活信贷资产19亿元,剥离不良资产31亿元,完成债转股21亿元。农村改革向纵深发展。落实了土地延包和“四荒地”租赁、拍卖政策,乡镇企业改革全面铺开,全市已有128家实行了股份合作制。财税、金融、粮食、住房、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新突破。

——对外开放水平日益提高。建立了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白浪开发区经省政府批准为高新技术开发区。全市拥有进出口自营权的企业23家,十堰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取得外经权,铁路二类口岸建立并投入运作。外贸出口总额达到2.43亿美元,比“八五”增长55.7%;三资企业发展到68家,投资总额2.1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912万美元。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九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八五”增长57.4%,年均递增9.5%。六(里坪)两(河口)路开通,鲍(峡)竹(山)路实现了路面硬化,汉十高速公路十堰段以及郧(县)庙(垭)路、竹溪向(坝)双(桥)路相继开工建设。城乡电网改造全面展开。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治理百二河,新建文化广场、火车站广场、电信大楼、邮政大楼,改造人民路,建设市热电厂,增强了城市功能。各县市城镇建设和改造步伐加快。水利建设成效显著,我市被评为“湖北省水利建设先进单位”。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全市开发新产品、新工艺300余项,创全省精品10项,“地膜水稻湿润栽培技术”、“鄂玉10号”新品种、“试管婴儿”、“心血管基因搭桥”等科技成果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科技进步对工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37%和45%。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我市于1997年提前三年实现无盲目标,1999年如期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任务;2000年全市高考上省线人数达到3366人,比1995年净增3000人。文化事业成绩斐然。现代戏《丑嫂》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展开。建成了市体校和体育馆,全市成功举办首届运动会,参加省第十届运动会取得优异成绩。医疗卫生事业跃上新台阶。8个县市(区)的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全部达到普及合格标准,126所医院达到等级医院标准,其中城区4所医院被评审为三级甲等医院。计划生育总体水平明显提高。计划生育率达到93%,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已建成市至县(市)广播电视宽带高速综合信息光缆支干网,广播、电视人口混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1%和82%。十堰信息港正式开通,加快了信息化进程。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竹山县探索创建“十星级农户”的路子,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县;市交通局、市人寿保险公司、太和医院、竹山秦古镇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我市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先进城市、全国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双拥模范城(三连冠)、全国人民防空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省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

——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与“八五”末相比,“九五”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36.2%,年均递增6.4%;农民人平纯收入增长56.4%,年均递增9.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4.8%,年均递增9.1%;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增长29.1%和21.5%。

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编制、档案、地矿、地震、民族宗教、地方志、老龄、残联等方面的工作也取得了新的成绩。

刚刚过去的2000年,是本届政府施政的开局之年,也是农村脱贫攻坚和国企改革脱困决战之年。全市上下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良好的精神风貌投入各项工作,实现了年初既定的目标。预计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78.5亿元,比上年增长6.6%。农业战胜了严重的春夏连旱和秋季阴雨,粮油产量稳定双增。农民人均纯收入1487元,比上年增加54元。完成了8000户、3.14万人的迁移扶贫工作,解决了2.46万贫困人口的温饱、24万人因灾返贫问题以及15万人的饮水困难,全市农民整体越过温饱线,实现了“八七”脱贫攻坚计划目标。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预计全市国有和年销售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38亿元,比上年增长8%;实现利润-3.6亿元,比上年减亏增盈6.4亿元;实现税收10.8亿元,增长8.9%。财政收入14.42亿元,比上年增长6%。实现分级财政收支平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亿元,比上年增长9.3%,“三路、两站、两港、三网”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我市成功举办中国武当国际旅游节暨武当中国京剧票友节,对外影响进一步扩大。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开展了第五次人口普查。

回顾过去五年的政府工作,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有以下六点:

第一,正确认识市情,理清发展思路。地市合并后,十堰市情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委、市政府针对新的市情,研究制定了“1999-2010年十堰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出了“两依托兴四城,城带乡共繁荣”的发展战略。此后,面对中卡市场持续性疲软和农业连年受灾的严峻形势,市委、市政府深化对市情的认识,提出了“服务东风公司,培育支柱产业,做好水土文章,实现‘两通’突破,提升城市功能,建立保证体系”的总体发展思路,为摆脱困境找到了应对之策。国家西部大开发号角吹响后,市委、市政府提出建立战略支点,构建“Y”型经济走廊,创建秦巴经济联合体,以及“东引西联,项目兴市,优化环境,加速发展”等一系列构想,全市上下形成了共识,激活了人气,有力地推进了全市参与西部大开发工作。

第二,突出工作重点,大打四个硬仗。一是大打农村脱贫攻坚硬仗。省委、省政府一直把十堰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连续三年在十堰召开现场办公会议,了强有力的工作指导和资金扶持;我市层层建立目标责任制,分年度考核,与政绩挂钩;全社会对口帮扶,不脱贫不脱钩。五年来,通过各种渠道筹集扶贫资金6.75亿元,各级机关、干部捐资4500万元。“九五”期间,全市迁移扶贫2.45万户、9.8万人,解决了57.2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消除了绝对贫困。二是大打企业改革脱困硬仗。市成立了政企共建办公室,为东风公司等企业提供协调服务。市政府与主管部门和企业层层签订扭亏目标责任状,帮助企业减轻包袱,激活存量;先后调剂财政间歇资金7000多万元,争取封闭式贷款2.45亿元,缓解企业资金紧张矛盾。通过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我市纳入国家扭亏考核的15家亏困企业,已有13家扭亏脱困,2家大幅度减亏,脱困进度在全省名列前茅。三是大打产业结构调整硬仗。我市抓住东风公司实施战略性调整的机遇,引导市属汽配企业由单一中卡、单一主机厂配套向多车型、多家主机厂配套转变。利用优势资源,着手培植旅游、水电、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新兴支柱产业。同时,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产业化为突破口,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目前,农村多种经营收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6%。四是大打文明城市创建硬仗。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提高了全市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涌现出王涛等10名首届最佳文明市民;丰富活动载体,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街道、文明村、文明户的系列创建活动,形成了完备的创建体系与网络。

第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抗灾能力。针对我市十年九旱的市情特点,全市以实施水系配套、沃土工程为着力点,大做水土文章,探索了“拦蓄地表水,挖掘地下水,开发天上水,科学使用水”和“南井北窖”的抗旱新途径。全市共建水窖(水井)7.2万口,解决了61.5万人的饮水困难;有步骤地逐步对25度以上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全市已退耕还林51万亩,人工造林210万亩,封山育林1030万亩。

第四,加强交通建设,缓解瓶颈制约。为改变交通落后状况,从1999年开始,特别是2000年,加快了交通建设步伐。“九五”末,全市等级公路里程已达4140公里,比“八五”末增长13.4%;95.5%的村通了公路,比“八五”末提高23.9个百分点。

第五,抓好以市带县,加速城乡融合。一方面加快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辐射功能;另一方面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县市的扶持力度,促进城乡融合。在积极争取省对四个特困县政策补助的同时,市财政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五年共对县市补助9400万元。加强抗灾救灾和优抚救济资金的争取和落实工作,全市下发救灾救济款9896万元和优抚经费2767.5万元。

第六,坚持依法治市,推进民主法制建设。深入开展“严打”斗争,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治安状况良好,社会保持稳定。加大反腐倡廉力度,对领导干部公款购置通讯工具与住宅配备电脑、公款吃喝、公车私用、超标住房等进行了清理整顿,开展反腐败抓源头工作,促进了廉政建设。行政监察机关立案查处违法违纪案件2440件,对2223名违纪人员了纪律处分;查办万元以上经济案件272件,挽回经济损失3720余万元。各级政府坚持定期向人大报告工作,向政协通报情况,重大决策征求人大、政协、民主党派、党外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自觉接受监督。五年共办理人大代表提出的议案、意见、建议821件,办理政协委员提案1624件。接待群众来访,受理群众来信,听取群众意见,化解各种矛盾,密切了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各位代表!在过去五年里,市政府工作得到了市人大、市政协的有效监督和大力支持,得到了东风公司、汉江集团公司、东风金狮轮胎有限公司等中央、省属企业和驻市解放军、武警部队的大力支持,全市人民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在此,我代表市政府表示崇高的敬意!并向所有关心支持我市建设的各界人士、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以及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九五”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还比较单一,拳头产品不多,竞争力不强,市场占有率不高;一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还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农业基础还比较脆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固定资产投入不大,新的经济增长点发育不快;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新增劳动力就业和下岗再就业压力增大;少数单位行业不正之风仍然存在,部分公务员思想素质不高,经济发展的软环境亟待改善。对此,我们一定要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五”时期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五”时期是我国进入新世纪、迈入新千年的第一个五年,是我市为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奠定坚实基础的五年。在这一重要时期,我市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机遇:一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利用我市地处中西结合部的区位优势,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可以争取更多的项目及政策扶持,创建秦巴经济联合体,发挥承东启西的战略支点作用。二是东风公司实施战略调整的机遇。根据东风公司发展规划,十堰将成为东风系列载重车、乘用车、专用车、农用车等主要车型的生产基地。政企同舟共济,车城将再铸辉煌。三是国家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的机遇。在新的世纪,位于秦巴腹地的十堰仍是国家开发式扶贫的主战场,基本解决温饱后的农民将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四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启动的机遇。我市作为中线工程的取水口,随着丹江大坝加高、库区群众开发移民、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等工程的实施,将为我市带来巨大的工程投资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十五”时期我们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我国加入WTO在即,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政府职能、市域经济将面临全方位的挑战;二是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东部地区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十堰将处于“东西夹击”之中;三是我市汽配工业产品结构不尽合理,技术含量低,适应市场能力差,在汽车产业调整升级中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四是财力拮据,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和对支柱产业扶持力度弱小;五是交通瓶颈制约的解决尚须时日。对此,我们必须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紧紧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克难奋进,加快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十五”时期,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七届五次和市委一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认真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实施东引西联、项目兴市和大市场战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巩固壮大汽车主导产业,大力培植新兴支柱产业,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快城镇化和信息化进程,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十五”时期的奋斗目标是:国民经济发展走出低谷,发展速度逐步赶上全省平均水平,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初步形成以汽车和汽车零部件为主导的多元支柱产业格局,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综合实力有较大增强,为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奠定坚实基础;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市功能迅速提升,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治理;科技教育发展迅速,信息化水平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度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达到一个新水平。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十五”时期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到200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60亿元(现价),按可比口径计算年均递增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21亿元,年均递增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2亿元,年均递增8.3%;财政收入达到21亿元,年均递增8.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180元,年均递增5.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00元,年均递增10%。

(三)战略举措。

1、坚持实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总体思路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提高以汽车产业为主的工业经济整体素质,积极培植旅游、水电、生物医药、绿色食品四大新兴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商贸、交通、信息、金融等第三产业。

第一,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做好水土文章,坚持以治水为核心、治土为基础、治山为重点,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增强农业的抗灾能力。充分利用现有水利设施,搞好水系配套,发挥灌溉效益;因地制宜,宜井则井,宜窖则窖,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全面实施沃土工程,建设高水平当家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继续实施江北旱包子改造工程。在粮油生产上,狠抓品种调整和品质提高,重点抓好南北分工的10万亩“两杂”种子选育、良繁基地建设,示范、推广“鄂玉10号”100万亩,抓好百万亩豆杂基地、旱作农业示范工程和丹江 、房县商品粮基地建设。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放开手脚,因地制宜,大规模建设蔬菜、魔芋、黄姜、茶叶、耳菇、药材、山羊、黄牛、干鲜果、白羽乌鸡和水产等基地,坚持数村一品、数乡一业,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经济。引导乡镇企业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包装、运销业,下大力培植和发展一批大型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正确处理与农民的分配关系,逐步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共同发展。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法制化建设,长期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积极探索耕地、山场流转机制,逐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和乡村体制改革。下大力撤并、裁减乡镇机构和人员,原则上撤销管理区层次,合并小乡小村,调整部分农村中小学,清退编外人员,精减村组干部和民办教师。全面推行乡镇及其站所政务公开制度,坚决制止名目繁多的升级达标活动和集资摊派,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第二,加快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坚定不移地支持服务东风公司、汉江集团公司、东风金狮轮胎有限公司等中央、省属企业,密切政企关系,促进共同发展。进一步完善政企共建协调机制,制定和实施《十堰市、东风公司“十五”经济和社会发展共建合作纲领》。对市厂供水、供暖、通电、通信、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资源进行整合,使其优势互补,充分发挥效益。抓住东风公司实施战略调整的机遇,加快汽车配件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在依托东风公司,巩固协作关系,扩大配套份额的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突出资源整合,盘活汽配工业存量,不断扩大为载重车、乘用车、专用车和农用车配套的能力,促进汽车零部件生产向宽系列、多品种、广覆盖方向延伸。加快汽车工业的技术创新步伐,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增强汽车工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通过引进高新技术与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嫁接、提升轻纺、冶金、建材、矿产等传统产业,提高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调整企业组织结构,鼓励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参股等方式,组建集团公司和大型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

第三,大力培植新兴支柱产业。一是利用武当这一世界级品牌,大力发展旅游业。积极探索企业化、资本化运作模式,加强招商引资,加快景区景点建设。以武当山为龙头,以为中心,以各县市特色旅游项目为连接点,整合周边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精品旅游线路。按照“稳近招远,固老培新,主攻国内,拓展海外”的营销策略,全方位强化促销,努力拓展市场,使旅游业尽快成为新兴支柱产业。二是综合开发以“汉江--堵河”流域为重点的水能资源,大力发展水电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抓好孤山、松树岭、潘口、鄂坪、三里坪以及黄龙滩水电站扩机等大中型水电项目立项上马,把我市建成全省第二大水电基地。三是开发药材资源,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充分发掘我市“天然药库”的潜在优势,深度开发黄姜、杜仲、黄连、肚倍、板蓝根、绞股蓝等中药材资源,形成生物医药产品系列。积极推进“中国武当药港”建设,加强与科研院所、优势制药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开发高科技含量的名牌产品,逐步把我市建成全国有影响的药品科研、生产和经营基地。四是利用我市丰富的特色资源,大力发展以蔬菜、魔芋、茶叶、耳菇、林果、畜禽等骨干品种为代表的绿色食品产业。加强对市场的研究,以市场为导向,搞好支柱产业的规划布局,采取强有力措施,形成特色鲜明、科学合理的多元支柱产业格局。坚持深度开发,专业生产,规模经营,在新一轮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

第四,突破性发展民营经济。坚持县域经济以民营为主,促进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优化。一是支持民营经济参与公有制企业改革,鼓励民营企业承包、租赁、购买国有、集体企业。二是引导民营经济走股份制、股份合作制道路,上规模,上档次,增强实力和竞争力。三是狠抓已出台政策的落实,引导民营经济向农业产业化拓展,向第二产业拓展,向外向型经济拓展,向科技开发型拓展。四是随着民营化程度的提高,逐步建立、健全行业自律组织,规范管理,引导民营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第五,积极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建立高速、宽带、大容量、多媒体传输网为目标,构筑全市现代信息大通道。完成十堰--房县--宜昌、十堰--房县--保康光缆工程,启动十堰至重庆光缆工程。整合我市广电网、电信网和计算机局域网等网络资源,促进“三网”合一,构筑宽带城域网。做好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建设知名网站和特色网站。加强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应用,大力推进办公自动化、电子商务、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应用系统的开发,让网络贴近社会经济活动,贴近人们日常生活。加快信息技术武装传统产业的步伐,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采用“虚拟制造”等先进生产方式,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逐步在全社会普及信息化知识和技能,增强全民的信息意识。

2、坚持实施东引西联、项目兴市战略。

进一步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加速推进“东引西联”进程。引进东部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与我市的优势资源嫁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改造、提升我市工业企业,盘活存量资产。首先加强与武汉市的经济技术协作。积极创建秦巴经济联合体,密切与西部地区的经济联合。通过与毗邻各地市交通联通、信息联网、市场联合、科教联办、旅游联线、生态联建、项目联报、经济联动,大跨度整合区域经济要素,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

抓好一批对全市发展有重要支撑作用的骨干项目,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优先发展交通,解决瓶颈制约。“十五”期间,我市交通建设的重点是构筑区域性交通网络,形成以高等级公路、铁路、水运为主体的“Y”型交通网。加快汉十高速公路和十(堰)巫(溪)、十(堰)庙(垭)、十(堰)白(河)二级公路建设,搞好老白公路升级,争取与包(头)北(海)高速公路连通。改造、优化境内“三纵三横”公路主骨架网,使与各县市之间道路通畅,运输快捷。加快乡村公路建设步伐,实现县乡公路油路化、村村通公路的目标。整合利用周边资源,形成十堰航空港。争取襄渝铁路复线建设。力争将十堰作为起始站,尽快开通十堰至西安的专线列车。积极整治汉江河道,提高通航能力。加强电信、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城乡电网改造任务;做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服务工作,抓紧按计划实施各项配套工程,办好移民示范村。大力推进支柱产业项目建设,增强全市经济发展后劲。认真做好重点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加大项目申报争取力度,落实项目建设责任制。进一步建立完善项目法人制度、资本金制度、招投标制度和项目稽查制度,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建设、按时投产。

3、坚持实施大市场、大流通战略。

加快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优势,搞好市场建设规划。进一步发展各类专业市场和大型集贸市场,支持中国(十堰)汽配城、堰中蔬菜批发大市场等一批大型商品市场建设;加快城镇集贸市场和边贸市场建设。组建商贸流通集团,发挥集团优势;大力发展农村流通组织,重点培育流通大户,拓宽农副产品流通渠道。积极培育和规范资金、人才、技术、信息、劳动力、房地产等生产要素市场。在大力发展有形市场的同时,加速发展无形市场,建设“网上十堰”,畅通我市与外界联系的信息大通道。

加强市场建管和服务工作。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的原则,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兴办各类市场,鼓励企业和个人采取租赁、参股、联营、合作、买断等方式经营市场。进一步完善市场规则,加强和规范市场管理。改进市场多头收费的办法,实行一家管理收费制度,方便经营业主。积极推进中介组织的改制工作,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市场服务功能。

4、坚持实施城镇化战略。

构筑以为龙头,以县市城镇为支撑,以一大批建制镇为骨架的城镇体系。重点建设50个城镇,形成十堰至土关垭、房县青峰经竹山至竹溪蒋家堰、十堰经郧阳区至郧西湖北口、郧阳区至梅铺、十堰至白河、郧阳区杨溪至丹江口市(江北路沿线)的六条沿路、沿江城镇带。把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扭在抓,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城镇现代化、城乡一体化进程。

提升中心城市功能。突出特色,完善功能布局。运用城市资源商品化手段,扩大市场融资,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通北京路、重庆路、江苏路,沟通城区至许家棚路段,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高人口承载能力。在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上,重点抓好第二水厂扩建、城乡电网改造、集中供热工程、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丁家沟垃圾场等重点建设。不断强化城区在产业辐射、市场流通、信息传递、资金融通等方面的功能,增强吸纳力、辐射力、竞争力,把十堰建设成为开放型、多功能的区域性大城市。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市、区、街、居委会四级城市管理网络,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进一步理顺市区管理体制,强化管理职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大力推进社区建设,形成党委和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推动社区建设的整体合力,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社区。

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立足当地实际,着眼长远发展,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功能。积极探索产业兴镇、流通兴镇、旅游兴镇、交通兴镇之路。重点抓好县城、区域中心镇、口子镇建设。继续实行以奖代补的政策,推动小城镇快速、健康发展。深化小城镇土地使用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降低农民进镇的门槛,鼓励农民进镇务工经商,推动二、三产业向小城镇集中。

5、坚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

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支持和鼓励企业建立完善技术开发创新机构,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大运用高新技术对优势资源和特色经济的开发力度,大力发展科技型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健全科技推广体系,加快农业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积极引进全市急需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优化科研资源配置,激活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支持、鼓励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员进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推动科研机构同企业联姻,促进产学研、技工贸结合,按政策奖励有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完善投资机制,在充分发挥企业投资主体作用的同时,逐步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加快白浪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使之成为高新技术的创业园、孵化器,逐步形成以开发区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

积极推进教育创新。以培养创新精神、造就创新人才和提高我市国民整体素质为目标,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稳步推进教育资源重组,优化资源配置,积极组建综合大学。巩固“两基”成果,提高“普九”水平。扩大高中规模和人数,积极发展各类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逐步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体系,为我市经济发展培养急需人才。进一步探索全民办教育的新路子,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重视解决城市和农村贫困家庭子女上学问题。

6、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切实抓好汉江上游天然林保护、宜林荒山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及保护母亲河等工程建设;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积极推进沼气、节柴灶、太阳能利用,大力推行猪—沼—果(菜、粮、鱼)“三位一体”的农村能源建设,减少森林资源消耗;抓好小流域综合治理,建设生态功能保护区,防止水土流失。到“十五”末,全市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00平方公里,治理荒漠化土地300平方公里,新增森林面积300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开展环保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加强环保执法和监督。加大对城区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的综合治理力度,进一步搞好城市绿化,建设山川秀丽、环境优美的生态城市。健全环境、气象、水文、病虫害和地震监测体系,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做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为京、津、冀、豫地区提供优质水源。

合理利用和保护国土、矿产等资源,加强资源管理。坚持开发、节约与保护并重,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实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管理,建立严格的耕地保护运行机制,确保耕地总量不减,质量提高。加大国土、矿产资源保护执法力度,坚决制止破坏国土、矿产资源的违法行为。

继续加强对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坚持“一票否决”不动摇;认真落实计划生育“三为主”方针,推行“三结合”;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7、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

坚定不移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放开放活中小企业,采取“买断转民”、“控股转民”、“租赁转民”、“股份合作转民”等形式,全面推进中小企业民营化。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加快大中型企业的公司制改造步伐。推进企业制度创新,形成有效激励、严格约束和责权利相统一的法人治理结构,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中外合资、相互参股等形式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监督和管理机制,授权有条件的资产营运机构行使国有资本出资人职能,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步伐,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医药卫生制度改革。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建立收、支、发、管四个环节相分离的管理体制,确保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认真搞好机构改革。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机构改革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完善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公务员选拔任用制度,建立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紧紧抓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分工合作,努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一是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充分利用进出口经营权由审批制向登记制转变的有利时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实现外贸主体多元化;坚持“以质取胜”战略,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培植骨干名优商品,建立一批年出口额超100万美元的商品出口基地,扩大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改善投资环境,逐步实现吸引外资从重优惠政策向重优化环境转变;积极探索更有效的招商方式,拓宽引资渠道。三是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优势企业到境外兴办企业,承接境外工程,扩大对外劳务输出。四是加快白浪、武当山、东城、西城和柳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优化开发区发展环境,实行“封闭式管理、开放式运行”,使其成为对外开放的试验示范区。

8、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全力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做到两个文明部署,共同发展。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干部和群众,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加快十堰改革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以创建文明城市为重点,继续开展文明行业、文明村镇、文明社区和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力争经过五年的努力,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推进国家生态城市建设。继续学习推广竹山县精神文明建设经验,力争有一批县市和乡镇进入国家、省、市表彰的文明县、乡行列。

发展民主政治,坚持依法治市,确保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顺利进行。各级政府要坚持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特别是报告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自觉接受人大的检查监督,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高度重视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稳妥地推进基层民主建设,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广泛开辟和疏通政府联系群众的渠道,做好信访工作,认真采纳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坚持从严治政,依法行政。进一步推进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违法责任追究制。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全民的法治意识,着力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观念和依法行政能力。强化司法监督,确保司法公正。加大创安工作力度,强化重点治理工作,坚持不懈地开展“严打”斗争,坚决打击和取缔“”等邪教组织,预防各种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维护社会政治稳定。认真排查调处人民内部矛盾,保持良好的社会环境。

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繁荣文化艺术、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事业,加强对音像、书刊、出版、文化市场的管理,不断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建设市体育中心、博物馆和会展中心。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承办好2003年湖北省第十一届体育运动会。整合市域卫生资源,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益,完善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卫生监督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国防教育和军民共建活动,巩固扩大“双拥”成果,关心支持军队建设,密切军政、军民关系。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军队后备力量建设和人民防空建设。继续加强武警、公安和国家安全等部门建设。

三、扎扎实实做好“十五”开局之年的工作

2001年是进入21世纪的第一年,也是“十五”计划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十分重要。我们必须精心组织,扎扎实实地做好工作。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6%;财政收入按可比口径增长7%;农民人平纯收入增加1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21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省定目标以内,确保社会稳定。

全面完成上述任务,我们要着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加快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步伐。进一步提升“四个比重”:在粮食生产中提升优质产品、专用产品的比重,在种植业内部提升经济作物比重,在农业内部提升畜牧、水产、林木等种养业比重,在农村经济中提升二、三产业的比重。加快乡镇企业发展。全面推进新一轮改制工作,彻底实行民营化,力争年内完成乡村两级企业改制任务。大力引进高新技术成果和高素质人才,广开生产经营门路,提高乡镇企业经济效益。

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的机遇,以解决剩余贫困人口、因灾返贫人口和城区插花贫困人口温饱、巩固扩大温饱成果为重点,坚持开发式扶贫,解决3.3万剩余贫困人口和14万因灾返贫人口的温饱问题,为新一轮扶贫开发开好头、起好步。

(二)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深化企业改革,对国有经济实施战略性调整。坚持“国退民进”,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基本实现中小企业民营化。进一步推进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切实转换经营机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并创造条件争取上市。

加速产品结构调整,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推进产学研联合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产品换代升级。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巩固东风公司配套市场的同时,着力开拓社会配套市场和机电产品出口市场,在市场多元化、提高占有率上实现新突破;资源加工型企业发挥比较优势,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千方百计扩大市场覆盖面。切实加强技术改造,重点支持清华药业、黄龙滩电厂扩容、净化器、重型车、板蓝根针剂、生物肥料、绿色食品、激素原料药、XPE材料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

切实强化企业管理,挖掘潜力,提高效益。继续大力 推广邯钢成本否决、亚星比价采购、通达集约经营等先进经验,挖潜力,降成本,增效益。继续实行扭亏增盈目标责任考核,力争主要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努力搞活商贸流通企业。整合现有商业资源,支持商贸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组建综合商贸集团。组建贸工农经济联合体,东拓西进,深购远销。积极推行现代营销方式,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配送服务、仓储式商场。采取承包、租赁、买断、兼并等多种形式扭亏解困,进一步搞活中小型商贸企业。

规范和发展金融业。狠抓新型银企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形成相互信赖、同兴共荣、风险共担的良好银企关系。积极增加对国有重点企业和效益好的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大力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积极推动票据承兑、转让、贴现和再贴现业务,大力发展和完善十堰市票据市场(无形市场)功能,进一步为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依法加强金融监管,切实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加速发展新兴服务业。积极引导装饰装璜、物业管理、文化娱乐、卫生保健、体育健身、咨询服务等产业的发展,满足城乡居民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

(四)努力增收节支,加快公共财政建设步伐。

充分利用财税政策,培植财源,促进经济增长、财政增收。加大对四个特困县财政扶持力度,向上争取增加财政转移支付额度,解决干部的工资发放问题。严格依法治税,加大稽查力度,大力挖掘增收潜力,提高收入质量。稳步推进税费改革,将分散的财政性资金纳入预算管理;对继续保留的财政性基金和收费,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增收节支,共渡难关,确保分级财政收支平衡。在支出次序上做到“五保”,即保工资、保稳定、保法定支出、保改革、保发展。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公共财政框架。一是强化预算管理,实行公开的部门预算。年初对行政、事业单位一次预算,公开发布,按时拨付,年中和年底不再追加,预算中没有的项目不予开支,确保预算的统一性、完整性、公开性、公平性和规范性。二是改革资金缴拨方式,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清理各部门银行账户,将所有的政府性财政资金全部集中到国库单一账户。全面清理市直单位财务,推行财会集中核算和零户统管工作。三是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度,节约财政支出。

(五)优化投资环境,服务经济建设。

抓好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的硬环境。汉十高速公路武(当山)许(家棚)段基本完成路基和防护工程,武(当山)土(关垭)段全面开工建设;银武高速公路十(堰)西(安)段争取立项并早日开工;完成郧(县)庙(垭)路路基土石方工程和大部分桥涵防护工程。我市接管东风公司移交的13条道路后,与东风公司协力先期改造朝阳、东岳、车城等路段。打通城区通往各县市的断头路,加快各县市城区路网改造、供排水、绿化、亮化以及主要街道建筑物门面装修等配套建设,进一步改善城镇环境,提升服务功能。抓好蒋家堰、丰溪、白浪、上津等示范镇、重点口子镇和中心镇建设,科学规划,突出特色,建管并重,注重实效,以点带面推动城镇化进程。

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和舆论环境。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依法打击破坏市场秩序的不法行为,维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制定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策,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形成平等、竞争、开放的市场环境。严格规范行政行为,继续推进政务公开,积极主动地为市场主体搞好服务,帮助企业排忧解难;简化办事程序,减少审批手续,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深入开展民主评议行风活动,坚决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营造经济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六)加强勤政廉政建设,树立政府良好形象

按照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要求,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自觉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建设务实、高效、廉洁、团结政府。切实关心群众生活,关心人民疾苦,察民情,听民声,解民难,除民忧,真正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紧紧抓住群众普遍关心、与群众生活关系密切的热点、难点问题,该办的事坚决办,能办的事立即办,难办的事想方设法办。坚持求真务实,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浮夸作假。深入实际,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拿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和措施。进一步加大政府自身建设的力度,转变政府职能。严肃政风政纪,坚决做到令行禁止。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集中力量查办大案要案,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把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

各位代表!展望“十五”,机遇与挑战同在,希望和困难并存。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抢抓机遇,团结拼搏,克难奋进,扎实工作,为胜利完成“十五”计划,实现我市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而奋斗!

方针政策权威发布,网上问政快速回应,最新资讯随时掌握。
十堰发布
  • 欢迎关注十堰政府网官方微信“十堰发布”
  • ① 打开微信——发现——扫一扫,扫描左侧的微信二维码关注。
  • ② 打开微信——通讯录——右上角“添加”,搜索“十堰发布”“syfb0719”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