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和区位优势,关垭景区成为鄂陕两地游客的网红打卡点。
5月的清晨,位于鄂陕交界竹溪县蒋家堰镇关垭子村的关垭楚长城薄雾缭绕。
矗立长城墙头东望,笔直宽阔的鄂陕大道车水马龙,道路两侧的民居古色古香,新建的《芈月出关》情景剧场、关垭校场、关垭营地、关垭马场等景点人流如织。
历经2700年风雨,关垭楚长城见证了战国时期的秦楚争霸和1949年解放战争关垭之战的隆隆炮火,守望着这片土地从“血色边关”到“金色边关”的精彩蝶变。
红色基因的“四代传承”
关垭南北山峦交错,横亘在鄂陕两省交界处。关垭形如马鞍,南接山宝寨、北连擂鼓台峰,汉白公路(如今的鄂陕大道)越垭而过,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关垭之战为解放军19军解放竹溪后,二次西进解放大西南时在竹溪境内发生的著名战斗,这次战斗一举粉碎了国民党胡宗南部阻止解放军西进的企图。
1949年7月10日,关垭之战在楚长城脚下打响。面对4个师的防守之敌,解放军19军以55师担任主攻,攻打关垭、擂鼓台、营盘梁、鹰嘴崖;57师奔袭石牛河口之敌,并防止关垭之敌西逃。
战斗打响后,解放军先头部队攻破三皇寨,截断敌人退路,正面部队强攻鹰嘴岩,在关垭实施左右夹击,彻底摧毁关垭防线敌军。
战斗持续了15个小时,解放军以伤亡307人的代价,歼敌69军144师大部、135师403团全部,共计3200余人。敌144师师长符树逢被俘时,其公文包里还装着“固守三月”的作战计划。
战斗中,时年19岁的关垭子村村民赵成重主动加入解放军担架队,背着伤员在枪林弹雨中穿行。战后,赵成重发现3具解放军战士的遗体掩埋在稻田里,他用竹席裹尸,在楚长城脚下将烈士安葬,此后坚持定期巡山祭扫。
1973年暴雨冲垮烈士墓,赵成重带着儿子赵家松,历时三个月将散落掩埋的17具烈士遗骸迁葬至楚长城脚下的徐家沟。
“父亲用红漆把烈士名字描了三遍,说要让后人记得他们是谁。”赵家松的儿子赵斌回忆。在赵成重多次奔走下,2011年7月,上级部门将赵公祠、蔓荆沟和瓦房河三地的54位烈士遗骨集中安葬,建成占地28亩的烈士陵园。临终前,赵成重叮嘱家人:“你们要守到闭眼睛。”
如今,赵斌的儿子赵阳放弃城市工作,成为烈士陵园首位95后讲解员。“去年有位陕西游客说,他爷爷曾是支前向导,没想到在这里找到了战友的名字。”赵阳说。
“边界之地”的振兴答卷
2015年,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关垭子村迎来历史性转折。
该村抢抓历史机遇,对楚长城附近居住的农户房屋进行统一规划,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动员景区沿线38户群众对房屋外形进行改造,实现房屋外形整齐划一、风貌一致,独具秦楚边关特色。
该村立足境内厚重的长城文化、边关文化、芈月文化、楚文化等文化底蕴和省际口子村区位优势,全局谋划、系统布局、统筹推进,在关垭楚长城下游整理储备近130亩土地,为开发关垭景区下好“先手棋”。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2024年,该村招商引进重庆企业创办十堰芈月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以“秦风楚韵”为主基调,建成长达1.3公里的沉浸式旅游体验区。随湾就势打造关垭驿站、关垭校场、露营基地、卡丁车俱乐部、赛马场等特色旅游项目。2024年国庆假期,改造升级后的关垭楚长城景区正式开门迎客,吸引数万名游客纷至沓来。
“过去这里是穷山沟,现在成了‘聚宝盆’。”关垭子村党支部书记刘川说,该村同步探索“资产入股”模式,由该村开办的强村公司统筹农户闲置房屋资源,开发出芈月山庄、关垭民宿等精品业态,实现资源增值、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村民赵有能住家经营的“跛子茶馆”,日均接待游客百余人次。他感慨地告诉记者:“过去靠低保度日,现在每月收入顶过去一年。”
数据显示,升级完成后的关垭景区已累计接待游客超3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5万元,成为鄂陕两地游客的网红打卡点。
以人为本的共富生态
阳春三月,“荆楚四季村晚”2025年湖北省春季“村晚”示范展示暨竹溪县2025醉美赏花季活动在关垭楚长城脚下启幕,陕西“老表”纷纷前来打卡。
夜幕降临,《芈月出关》情景剧在楚长城下上演。战马嘶鸣、箭雨纷飞的场景中,游客李女士带着孩子看得入神:“既能感受历史厚重,又能体验现代活力,这就是乡村振兴的魅力。”
为了让火热的文旅经济惠及广大村民,关垭子村构建起“村级两委主导、强村公司主理、市场专业运营、群众深度参与”的四方协同机制,以“土地入股+收益共享”为核心,形成可持续利益联结体系。村级管理运营公司按年利润70%分账保障运营活力,关垭子强村公司拿出30%用于农户分红及弱势群体帮扶,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双提升。
在景区建设及运营的过程中,群众通过在景区务工挣薪金、演艺挣酬金、自主经营挣现金的方式拓宽自身增收渠道。据统计,关垭景区累计带动发展餐饮商户18家、个体门店20余家、沿街流动摊位80余处,提供群众演员、餐饮服务员、马场服务员、卫生保洁员等就业岗位200余个,带动村民人均月增收超2000元。
对于未来的发展,蒋家堰镇党委书记余祥平信心满满:“我们将申报4A级景区,打造鄂陕边界文旅核心区。”
记者 手记
红色记忆融入绿水青山
从“朝秦暮楚”的军事要塞,到红色基因浸润的土地,再到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板,关垭子村的蝶变,是中国革命精神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的缩影。当红色记忆融入绿水青山,当历史文脉邂逅现代文明,这片浸染英烈鲜血的土地,正书写着“美如你所愿”的新时代答卷。(特约记者 郭军 通讯员 彭超)